月薪13.5萬元、年終獎610萬元?博時基金薪資數據疑似泄露,公司:數據不實已報警
時間:2025-07-20 09:02:13 出處:探索閱讀(143)
7月16日,月薪元博“博時基金數據庫疑似泄露” 的年終消息攪動金融圈。
網傳信息涉及從固收、獎萬金薪據疑據權益到財務、時基似泄司數實已信息等部門數十名員工的資數工號、姓名、月薪元博職級、年終月薪等情況,獎萬金薪據疑據其中陳某楊月薪最高達13.5萬元。時基似泄司數實已除了月薪,資數網上還流傳一份年終獎的月薪元博數據,最高的年終也是陳某楊,年終獎在610.3萬元。獎萬金薪據疑據
圖片來源網絡
這一曝光不僅讓公募基金薪酬成焦點,時基似泄司數實已更引發對企業數據安全的資數拷問。
對此,博時基金迅速回應,稱網傳數據不實,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且此數據涉及個人隱私和商業機密,已第一時間選擇報警,目前正在等待進一步的調查結果。
而某公募內部人士則發文表示,網傳圖片中可以發現,部分員工實際上已經跳槽,這意味著這些數據大概率是以前的,至于為何會突然被曝光,至今仍是一個謎團。事實上,陳某楊2023年9月確已卸任,2024年5月加入中歐基金。圖片中顯示的一名月薪7萬多元的基金經理,2021年5月從泰達宏利基金跳槽到博時基金,借此推測相關信息應為2021年下半年之后的薪資數據。
中基協備案信息也佐證了上述說法,如網傳名單中一名固收基金經理2023年9月已離職,另一名權益基金經理2021年才加盟博時。
上述信息如何流出?
這些信息最初在GitHub被發現,資深IT分析師梁振鵬認為,薪資數據屬高度機密,泄露原因需從內外排查:外部黑客攻擊說明網絡安全有短板,內部問題則反映內控漏洞。結合行業特點,金融機構核心數據僅有少數人可接觸,此次事件信息完整度和傳播路徑,更可能是內部管理出了紕漏。
事實上,金融行業長期存在的信息安全隱患。
2022年2月,國內某科技公司在未經平臺允許的情況下,私自扒取招聘網站及相關平臺的用戶信息,數量高達2.1億條,最終該事件被公安機關偵查立案,并被處以4000萬元的高額罰款。
另有數據顯示,僅在2024年上半年,我國金融行業數據泄露事件就超過8400起,接近2023年全年的總和,成為數據泄露“重災區”。其中,影響較大的一起是2024年10月份,國內某貸款平臺超過4萬條用戶數據被放到境外網站售賣,引發了業內機構和眾多金融消費者的擔憂。
不過相比過往,本次數據泄露事件主角更為引人注目。
博時基金是國內公募基金 “老五家” 之一,大股東是招商證券(600999.SH),出資比例為49%。截至目前,其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0580.74億元,業內排名第7,旗下擁有386只基金產品,覆蓋股票型、混合型等多種權益類基金以及債券型基金、貨幣基金等。
根據招商證券財報數據,博時基金2024年營收45.89億元,較2023年微增46.63萬元;凈利潤為15.28億元,較2023年增加1693.47萬元,增幅為1.12%。截至該年末,博時基金員工共859名,投研團隊中公募基金經理103人,平均任職時長超過7.5年。
當前,目前調查結果未出,數據真實性與泄露途徑都成謎,不過可以預見的是,信息泄露事件或將極大的削弱投資者對博時基金的信任,畢竟投資者選擇基金公司時,除了關注投資業績,公司的管理規范性和安全性也是重要考量因素,而此次事件則暴露出博時基金在信息安全乃至整體管理上存在漏洞。
事實上,博時基金近年的投資業績也不甚理想。
經理人網梳理發現,近一年來,在監管部門連續“降薪令”的沖擊下,博時基金的基金經理變動頻繁。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7日的一年內,博時基金有6位基金經理離職,高于行業均值2.07;新聘17位基金經理,遠高于行業均值3.77。
而頻繁的人事變動導致投研風格的不穩定,也直接反映在業績上。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博時基金旗下111只偏股型基金中,有56只處于虧損狀態,其中31只虧損超過20%;混合型基金中,64只產品長期虧損,16只產品成立以來跌幅超過30%。
且其旗下有17只產品在2024年清盤,清盤基金數量在行業內排名第一,清盤基金中甚至包括紅利主題基金和養老目標基金。年初至今,博時基金亦有6只產品進行了清盤清算。
基金產品清盤原因通常是連續一定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或持有人數量不足200人,博時基金的上述清盤產品也多是出于此類原因。清盤本屬行業常態,但博時基金的問題在于數量之多,難免讓人質疑是否是其產品設計乃至投研能力存在缺陷。
整體業績來看,博時基金也不甚好過。2023年博時基金營收下滑13.69%,凈利潤下滑12.36%,2024年雖因市場回暖營收恢復增長,但營收增速僅0.01%,凈利潤增速也只有1.12%,遠低于易方達、華夏基金15.33%、7.2%的凈利潤增速。
“數據泄露”事件靜待調查結果,不過無論是此次事件還是此前的“清盤潮”,對博時基金的影響是顯著的,起碼品牌形象與投資者信任方面需要較長的時間去修復。
來源:經理人網綜合 編輯/朱南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