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認知!大牌和雜牌嬰兒輔食,可能出自一個廠
時間:2025-07-20 01:09:15 出處:熱點閱讀(143)
出品丨花朵財經觀察(FF-Finance)
撰文丨學研
上周末在家休息,刷新食父愛過剩得有些上頭,認知花朵小編照著網上教程親手做了號稱“寶寶都愛吃”的大牌菠菜饅頭,還特意捏了個造型。和雜
雖然饅頭蒸出來的牌嬰樣子有點慘不忍睹,但聞著還是兒輔挺香的,可沒想到崽子一個都不吃,刷新食差點把忙活半天的認知我給氣死。
旁邊的大牌爸媽一副“老人地鐵手機”的表情,他們說搞這些“惡心的和雜東西”還不如去熬鍋骨頭湯,好喝還補鈣。牌嬰我反擊說骨頭湯那么多浮油和隱形鹽,兒輔寶寶的刷新食腎臟哪受得了。
爭論越來越激烈,認知結果寶寶在零食箱翻出了輔食酸奶,大牌邊喝邊看我們表演。
家里有寶寶的朋友大多都經歷過類似的場面,老一輩的經驗、朋友圈的轉發、網紅博主的推薦,現代人獲取信息的渠道太多,讓人分不清到底該信誰。
嬰兒米粉、面條、佐餐泥、果汁、果泥......不同階段的輔食又多又雜,就像闖關游戲,選錯食物可能直接掉坑里。保險起見,很多家長都會優先選擇大牌子。
但你發現沒有,國內嬰幼兒輔食市場大歸大,愣是跑不出一個上市公司。即便是中國第一個嬰幼兒輔食品牌英氏控股(Enoulite),其已經是連續多年的市場份額第一,但也還在苦苦追求IPO。
想成為國內嬰幼兒輔食第一股,顯然沒有這么簡單。
PART.01
老牌輔食企業沖刺上市
北交所穩了?
相比起小鹿藍藍、秋田滿滿、爺爺的農場、寶寶饞了等新銳品牌,英氏控股算是嬰幼兒輔食行業里相對比較老牌的企業。很多人把它跟海瀾之家英氏(YeeHoO)搞混,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品牌。(下文用“英氏”代表英氏控股)
英氏旗下有英氏、舒比奇、偉靈格、憶小口四大品牌組成的產品矩陣,其中英氏品牌在嬰幼兒輔食領域已經占據了一定份額。
2022年,英氏與西部證券簽署輔導協議,想登陸上交所主板。后來根據公司自身經營情況、業務特點以及未來發展規劃,英氏決定以新三板為踏板,轉戰北交所。
招股書顯示,此次IPO英氏控股擬募集資金約3.34億元。7月10日,北交所更新上市申請審核動態,向英氏發出了第一輪審核問詢函。
作為一家主營業務嬰童食品以及嬰幼兒衛生用品的頭部企業,英氏不僅營收逼近20億元大關,歸母凈利潤也達到了億元量級,業績規模遠超于北交所上市標準。
2022-2024年,英氏的營收分別達到12.96億元、17.58億元和19.74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7億元、2.20億元和2.11億元。
業務方面,嬰兒輔食是其主要收入來源,營收占比常年維持在8成左右;其余營收由嬰幼兒衛生用品(紙尿褲、成長褲等產品)、兒童食品和營業食品三項業務貢獻。
PART.02
營收增速大幅放緩
1年要花3億平臺推廣費
乍一看,英氏各方面財務數據都還不錯,沖擊北交所應該穩了。但如果你將時間線拉長,就會發現其營收增速放緩明顯。2024年12.29%的增速同比接近腰斬,歸母凈利潤比去年還少,已經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泥潭。
錢都花哪了呢?
線上平臺在母嬰消費市場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雖然線下深耕多年,但線上銷售渠道才是英氏營收的大頭,并且還有逐年增長的勢頭。2024年,英氏線上銷售營收占比已經接近70%。
這也是其他品牌的共識,為了能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英氏不得不加大平臺推廣方面的投入。
2024年英氏控股營業成本為8.4億元,同比上升13.33%,其中銷售費用同比增長19.7%至7.21億元,平臺推廣費相比2023年度增加8500萬元至3億元,增幅達28.33%。
與燒錢推廣相比,英氏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相當低,雖然2024年研發費用飆升86.14%至1715萬元,不過其在營收中的占比僅為0.87%,還不夠3億平臺推廣費的零頭。
我國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費用率要求是,銷售收入大于2億元的企業,其研發費用占比需大于等于3%。據市值通發布的《食品業市值報告(2024)》顯示,2024年中國食品行業研發投入強度平均為1.8%。對比之下,英氏的0.87%有點不夠看。
與此同時,英氏產品生產高度依賴代工,旗下委托生產產品收入占比過半,2023年上半年占比甚至達到了63.53%。這意味著,供應商的資質尤為重要。
可大家都清楚,代工的不可控程度極高,英氏2023年上半年五大供應商之一的遼寧晟麥實業就曾卷入抽檢不合格的風波中。代工模式下,英氏供應商未來還會不會出問題,沒人能給出答案。
PART.03
世界很大
中國品牌應該多出去看看
不僅是英氏,以上問題可以說是國內整個嬰幼兒輔食行業的通病。
2024年,中國嬰幼兒輔食市場規模達559億元人民幣,首次超越歐盟(280億元人民幣)并逼近美國(595億元人民幣)。有業內人士預測中國市場會在今明兩年內成為全球第一。
市場發展向好,各路資本也在不斷布局,許多新進入賽道的初創企業在市場中發展迅猛。目前英氏、小鹿藍藍、秋田滿滿、爺爺的農場、寶寶饞了是我國嬰幼兒輔食市場上較為主要的品牌。
品牌數量很多,產品也補齊了米粉、果泥、零食、營養補充劑等種類,可產品同質化現象卻很嚴重,許多產品在原料、包裝、形態和規格上缺乏創新。
而造成這種現象的關鍵原因是輕資產代工模式的盛行,此前有媒體報道,國內嬰幼兒營養品品牌數至少超過2500個,近9成以上是代工生產。
產品是同一家工廠生產,行業平均研發費用率還不足1%,國內品牌想通過產品差異化來獲取競爭優勢?可太難了。
回看過去幾年,中國市場增長主要依賴滲透率提升和消費升級,品牌也吃到了行業紅利。可隨著時間推移,滲透率增長放緩,行業逐漸趨近飽和,雖然保持增長但市場紅利已經消退。
圖源:TOP品牌情報局
參考相對成熟的歐美市場,1869年創立的亨氏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嬰幼兒食品品牌,其依據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當地嬰幼兒體質分別研發產品;雀巢旗下的嘉寶堅持使用高品質原料進行產品創新;英國小皮則主打有機幼兒食品,專注于純天然產品的開發。
無論是品類創新度,還是高端化程度,國內品牌與歐美品牌仍有差距。例如,歐美市場有機輔食占比已超30%,美國Whole Foods等渠道推動“無添加”產品增長,歐洲則通過《嬰幼兒輔食配方改革目標》強制降低糖鹽含量。
圖源:英氏控股招股書
當然了,中國嬰幼兒輔食行業起步相對晚些,盡管市場規模已經逼近美國,但滲透率還有大的提升空間,國內短時間內能做到這種程度已經很不容易,前景一片光明。可我們不能把增長放緩全部甩鍋給出生率下滑,而應該通過創新提高國內滲透率和出海率,不說搶占先機,起碼能提高品牌的長期競爭力,說不定還能從歐美老品牌手里搶下一大塊蛋糕。
中國奶粉的例子就在眼前,IPO不是終點,努力讓中國嬰幼兒輔食走向世界才是品牌們的終極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