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窯被“賣身”KKR?產品尋多元化突破,國民品牌能否持續?
時間:2025-07-21 05:11:17 出處:探索閱讀(143)
文|海山
來源|博望財經
此前被傳被收購的賣身大窯汽水近日又有新的進展。
7月16日,大窯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產品持續《2025年6月30日—7月6日無條件批準經營者集中案件列表》中顯示,KKR公司收購遠景國際有限公司股權案已于2025年7月4日辦結。尋多
據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元化KKR公司收購遠景國際有限公司股權案公示:KKR通過其新設特殊目的突破公司Dynamo亞洲控股II私人有限公司,間接收購遠景國際有限公司(Vista International Inc.,國民以下簡稱“目標公司”)85%的品牌股權。目標公司通過其關聯公司,賣身在中國境內主要從事飲料業務。大窯本次交易前,產品持續目標公司由自然人全資持有并單獨控制。尋多本次交易后,元化KKR將間接取得對目標公司的突破單獨控制權。
圖源: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據此前“”紅星資本局”報道,國民KKR這筆收購,其飲料業務正是大窯汽水。目前交易正在進行中,交割將分多次進行,預計今年內啟動。收購完成后,大窯汽水的下一步除了全國化,可能還包括國際化。
作為國民飲料品牌,在被收購后的大窯未來會發生哪些變化,既是投資者也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
01
頻現“賣身”傳聞
實際上,這并非大窯首次卷入“賣身”傳聞。早在2023年10月,就有傳言稱大窯汽水可能被可口可樂收購。彼時,大窯飲品果斷否認,明確表示與可口可樂從未有過任何形式的收并購交流或接觸,作為純民營企業,既無計劃也不可能被外資品牌收購或控股。
2024年8月,又有消息傳出“維維股份準備收購大窯汽水”。大窯飲品迅速作出回應,稱從未與維維股份有過任何形式的資本接觸,也沒有被任何企業收購的打算。
值得關注的是,無論是2023年初的“可口可樂收購”傳聞,還是此次的“KKR收購”傳聞,都或多或少能與大窯的上市計劃關聯上。
2025年1月,有消息稱大窯正在籌備,最快于2025年底完成港股IPO,預計募資規模最高達5億美元。不過,當時大窯就已辟謠,稱公司專注于經營發展,暫未考慮IPO(首次公開募股)相關事宜,一切以官方回復為準。
KKR不簡單,被稱為“收購之王”。在“投后改造”方面能力出色。例如,2008年,現代牧業受三聚氰胺事件沖擊而處于行業低谷,KKR敏銳地洞察到大牧場集中養殖模式的潛力,果斷對其進行投資。之后KKR在2013年將所持現代牧業股份售予蒙牛乳業,收獲了初始投資三倍的回報。
2014年,KKR集團的全資子公司KKR(盧森堡)通過定向增發約3.05億股,成為青島海爾第三大股東,持股約10%,投資近34億,并在3年內3次減持,累計退出50億,再度獲得豐厚收益。
客觀上,若KKR收購大窯,憑借其資本實力和供應鏈改造能力,有望幫助大窯解決南方物流成本高昂的問題,進一步完善全國生產布局。同時,依托其廣泛的全球網絡,助力大窯打入國際商超,加速全球化進程。
如果本次傳聞屬實,大窯將讓渡85%的股份,將失去公司控制權。資料顯示,我國汽水品牌被外資收購后陷入困境的案例多次上演。如上世紀90年代,“汽水八大廠”中有7家被國際飲料巨頭以“合資”名義收購或并購后,生產推廣被停止,品牌或被擱置或消失。此外,外資并購中國品牌致其受損的案例也不少,如法國達能集團收購樂百氏、強生集團收購大寶后,這些品牌的發展均受到嚴重阻礙。
大窯創始人王慶東曾明確表示拒絕外資控股。對于此次KKR擬收購大窯飲品,紅星資本局曾就該筆交易向大窯方面確認,大窯方面表示,目前經營團隊穩定,公司業務有序開展。未來一切決策都將圍繞品牌長遠發展以及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全國化及年輕化戰略不會有任何變化。
02
“另辟蹊徑”的崛起
天眼查數據顯示,大窯飲品始建于1983年,前身為內蒙古地區最早的軍辦企業呼和浩特八一飲料廠,后經轉制,正式更名為內蒙古大窯飲品有限責任公司。
近些年來大窯能夠快速崛起,與其“另辟蹊徑”戰略有著直接的關系。在經歷入住傳統商超遇冷之后,轉而進攻品牌較為分散的餐飲渠道。
餐飲場景具有高頻次、強綁定的特點,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且品牌一旦形成場景心智,便能構建長期復購的消費慣性。意味著餐飲渠道的競爭已從單一的產品性價比,擴展到場景化營銷、供應鏈響應速度、終端服務能力的全方位比拼。
大窯的策略精準而務實,它避開了“兩樂”占據絕對優勢的零售渠道,主攻燒烤攤、大排檔、小吃店、串串香等中低檔餐飲市場,成功開辟了一片藍海。為適配餐飲場景,大窯在產品設計上進行了關鍵創新,推出520毫升大容量玻璃瓶,將外包裝設計成與啤酒瓶相似的樣式,以“似酒非酒”的獨特定位脫穎而出。
這一設計既讓消費者在碰杯時獲得與啤酒相似的社交體驗,又避免了酒精帶來的不適。大窯的廣告語“喝酒不開車,開車就喝大窯!”廣為流傳。
大窯走差異化路徑,以“農村包圍城市”,從餐飲場景做起。520毫升高性價比玻璃瓶包裝、定價5-7元,迅速在北方餐飲渠道打開市場。同時,大窯給中小餐館讓利,汽水出廠價僅為終端零售價的35%左右,這種渠道驅動模式讓營收快速增長。
如今,大窯已精準切入中國餐飲場景,逐步成長為資本眼中的“現金流機器”,被KKR盯上并不意外。據北京商報報道,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大窯年銷售額約為30億元,2022年其銷售額達到32億元。
來源媒體報道
2023年,王慶東提出了“北商南援”計劃,扶持北方的優秀經銷商拓展華南市場,從而加速全國化布局。
由于大窯的經典產品是玻璃瓶裝,與塑料瓶的便利相比,玻璃瓶的運輸半徑受限。大窯市場總監蘇彩艷曾表示,“玻璃瓶產品只能覆蓋500公里以內的運輸半徑,太遠的距離會造成損耗,以及增加物流成本。”
因此,大窯在全國范圍內自建生產基地,以實現全國銷售的目標。截至目前,大窯已經建設了7大生產基地,全國化布局已基本成型。
03
發展新故事不好講
大窯當下看似發展態勢良好,品牌有名氣且生產基地布局推進順利,卻頻繁傳出被收購的消息,背后原因復雜。
從市場環境看,國產汽水品牌尚未有真正占領全國市場的,市場對此并不樂觀。如今碳酸飲料市場萎縮,尼爾森 IQ 報告顯示,2023 年碳酸飲料銷售額同比減少 7%,市場份額下滑至 18.5%。
國內汽水市場中,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占據近九成市場份額,大窯面臨著強大的外資品牌競爭壓力。同時,北冰洋、冰峰等區域汽水品牌也在尋求發展,紛紛推出類似產品,搶占市場份額,大窯的市場擴張空間受到擠壓。
大窯開拓南方市場面臨較大競爭壓力。大窯此前深耕奔放市場,消費群體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差異,去且南方本地飲料種類繁多,如華南市場有王老吉、加多寶等強勢品牌,且大窯汽水采取玻璃瓶裝,物流半徑通常不超 500 公里,目前生產基地主要位于北方,在南方市場布局生產基地需投入大量資金與時間。
大窯以餐飲渠道起家,在零售渠道的滲透則有些不足。餐飲渠道和零售渠道的經銷商邏輯不同,大窯在餐飲渠道的成功經驗難以直接復制到零售場景,未來如何從餐飲渠道向商超零售場景拓展,是大窯面臨的一大挑戰。
在新品競爭方面,大窯努力擺脫“單品依賴癥”,但新老品牌加速布局無糖茶、氣泡水等賽道。老牌國產汽水中,冰峰、北冰洋等紛紛推出新品;新消費品牌里,元氣森林開創“0 糖”概念,農夫山泉拓展多品類。相比之下,大窯在新品類競爭中優勢不明顯。
在健康化、細分化、場景化趨勢下,大窯拓展品類與渠道的能力未轉化為銷量,仍靠極致性價比拓展餐飲渠道,人群突破成為難題。大窯定位是啤酒的“瓶替”,目標人群與新消費人群不重合,深耕場景新消費突破面臨較大難度。
大窯需要講好新的發展故事,能否擺脫“碰杯文化”舒適區,真正成長為與“兩樂”相抗衡的全國品牌? 我們將持續關注。
聲明:個人原創,僅供參考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