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孕婦在飛機上分娩,如何關心才能不帶來“二次傷害”?
時間:2025-07-21 01:59:06 出處:焦點閱讀(143)
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近日,二次傷害16歲女孩在飛機上分娩一事,歲孕引發社會關注。婦飛分娩據報道,機上7月12日,何關海口美蘭機場一即將出發的二次傷害航班上,一名16歲女孩登機后,歲孕腹痛臨近分娩,婦飛分娩在機組及急救人員協助下,機上誕下一名女嬰,何關隨后被送往海口市婦幼保健院。二次傷害
海口市公安局瓊山分局國興派出所工作人員回應,歲孕經警方調查,婦飛分娩該女孩及其男友均為16歲,機上達到性同意年齡,何關且雙方為自愿發生關系,因此不屬于刑事案件。
此前,海口市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曾表示,對于“涉事女子被曝感染梅毒”的消息,因涉及隱私問題不會透露,且梅毒不會通過空氣傳播,機上乘客沒有感染風險。
海口市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強調,有些網傳信息對該產婦傷害很大,且依法不得轉播,希望保持理性。(據7月17日大江網)
網絡截圖
16歲的女孩在飛機上生下孩子,這一消息牽動了無數人的心,面對這起突發事件,相關部門和單位的一系列舉措,還是值得肯定的。機組人員與急救人員爭分奪秒,成功救下女孩和寶寶;警方迅速調查,確認雙方自愿且不涉及刑事案件;衛健委及時要求醫院救治新生兒,并回應網傳信息,呼吁不要對產婦造成“二次傷害”。
這些措施在最大限度下,保護了當事女孩的隱私,也回應了公眾關切,遏制了謠言的滋生,十分及時和必要。畢竟,產婦和嬰兒目前都處于身心比較脆弱的時期,部分網友指責女孩的男友是“渣男”,批評她“不自愛”,用激烈言語抨擊其家庭,雖然出發點可能是正義的,但也確實會給當事人帶來極大的心理負擔和現實壓力。
但也要看到,大多數網友對此事的關切并非出于獵奇或苛責,而是發自內心的關心和同情。16歲,本應是在校園里為夢想拼搏奮斗、享受青春時光,暢想美好未來的年紀,她卻在飛機上獨自面對分娩的痛苦和風險。即便在法律層面達到了性同意年齡,可16歲女孩的身心發育遠未成熟,過早生育帶來的健康風險、未來生活的巨大挑戰,怎能不讓人揪心。
網友們心疼她缺乏周全保護,關心她是否遭受強迫和侵害,擔心她未來的路會很難走。這些關切皆出自良善的本性,也是人性中最柔軟的部分。官方及時披露相關信息,正是為了回應這些善意的關切。所以,不能將對這件事的關注,簡單等同于傷害。倘若社會對這樣一個懷孕、獨自遠行且在飛機上分娩的16歲少女無動于衷,那才是令人寒心且不正常的。
現在女孩已經在監護人的陪同下出院回老家,但她面臨的生活挑戰才剛剛開始。超低體重早產兒的護理、未成年母親的身心康復、后續對孩子的教育撫養,都需要系統性地幫扶。
首先,婦聯與社區可聯合介入,組織雙方家庭溝通協調,兩個年輕人雖未達法定婚齡,但對孩子的撫養義務不可推卸。可協調制定撫養計劃,由雙方監護人監督執行,確保嬰兒的醫療、撫養、照顧等有所保障;要引導兩個年輕人正視撫養責任,讓他們明白為人父母的重要性,聯系學校或職業培訓機構,幫助他們繼續學業或學習技能,為未來承擔家庭責任儲備能力;對雙方家庭,可依法提供家庭教育指導,避免過度指責或放任不管,督促家長盡可能地為孩子提供各方面的幫助,提升整個家庭的責任感。
唯有讓責任落到實處,讓生命不被輕率對待,才能讓這個年輕家庭真正邁出成長的第一步。同時,也要保護好未成年人的隱私,避免母親和孩子受到不必要的打擾和傷害。
這一事件也暴露了未成年人保護網的漏洞。女孩父母直到她分娩后才現身,說明家庭監護和教育存在嚴重缺失;未成年人意外懷孕后缺乏求助渠道,女孩男友從頭到尾都沒有露面,反映出性教育和道德教育仍浮于表面。預防永遠比補救更重要,學校要打破談性色變的桎梏,家長要摘下“孩子還小”的濾鏡,讓青少年真正理解生命與責任的分量。
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托舉,當年輕的肩膀過早扛起人生重擔時,社會的目光不該只有嘆息,更要有行動的溫度。將關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托底力量,才是文明社會該有的擔當。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