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論文錯誤結論成為2025年高考地理20分大題標準答案
時間:2025-07-20 09:58:14 出處:綜合閱讀(143)
自知乎平臺轉載至此。高校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8357796967085400
2025-07-13騰訊網報道,論文理分鏈接:https://news.qq.com/rain/a/20250713A03OYL00
2025年07月13日,錯誤成騰訊網一篇重點報道轉發到地學聊天群里:
20分高考大題!結論《現代地質》首發成果亮相廣東高考地理卷!年高
閱讀之后心情難以平復:明顯錯誤的考地論文本身就需要大力修改,反而還剛剛網絡首發就被選為高考試題。大題答案這不是標準誤導青少年嗎?而這篇報道會迅速提高該論文的影響,后果不堪設想!高校
我的論文理分宗旨是:科學問題必須科學對待,科普就要更加嚴肅,錯誤成來不得半點馬虎,結論因為受眾的年高主體是青少年!于是考地我花費兩天半的時間準備了本文,借知乎平臺與論文作者進行商榷和討論,大題答案更歡迎地學同仁和廣大愛好者參與。本認歡迎任何人發文或跟帖批評指正!
下面我就利用騰訊網報道部分截屏(適當標注點評)展示我的認識:
面對這樣的題目,我無法回答,因為題目就混亂難懂,不知所言
借用了網發論文的錯誤認識,標準答案顯然是錯的,無需進一步討論!
報道宣傳“破解黃河浮雕科學之謎”,實際上恰恰給出了錯誤的認識!
認識是錯的,模式圖更是誤導青少年!
看了這樣的介紹,大眾特別是青少年會認為《現代地質》這篇論文肯定是對的,因為著名教授主創和把關。看來鹽風化地貌說可能錯了,畢竟提倡鹽風化地貌的學者是普通教授......
現在開始重點討論論文內容:請注意紅色虛線標注的段落,我將重點在后面討論
請到中國知網上下載原文
注意紅線標注的部分,后面深入討論
本文的觀點就是鄧秀艷的“多成因說”,如何挑戰了鹽風化說?
很多人喜歡用多成因解釋地質景觀,其實是還沒有弄清楚形成機理。如果清楚了,就知道什么原因導致什么現象,什么因素是無關的。對于有經驗的地質學家而言,一看照片就知道是鹽風化穴!
泥巖層受到河流沖刷會明顯凹進,沒有河流沖刷凹進有限
就論文中三點錯誤認識在后面重點標注討論
圖a不是壺穴,圖b不是風蝕的,請作者提供壺穴的標志和風蝕的證據
看看花崗巖山谷中的壺穴。看后請舉一反三,在黃河浮雕附近有這樣的壺穴發現嗎?壺穴需要河床高差與瀑布,黃河浮雕段有嗎?這也告訴我們,黃河浮雕不是河水沖刷的!
這么復雜的形成過程更需要提供證據,不能空想
論文的剖面示意圖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清看下面衛片和呂洪波的解釋
看看呂洪波的解釋就明白為何在這里形成黃河浮雕了,因為形成了砂巖陡崖--鹽風化作用的主要場所
建議作者修改,關鍵是提供證據支撐自己的觀點才行!
一句話就將“鹽風化”觀點推翻了?這也太武斷了吧?不需要證據嗎?
鄧秀艷2005年就提出多成因說,而本文的作者在這點上沒有創新。相反,鹽風化說是呂洪波等2017年提出的新觀點,一直在挑戰過去流行的多成因說或風蝕說!
我們閱讀數百篇英文鹽風化文獻,都沒發現有什么“鹽風化閾值”說。這篇報道顯然提出了一個新問題,樂見作者發表!下面就用照片展示一下風蝕的常見標志,請作者提供相應的證據
風力搬運碎屑物有三種方式:滾動、跳躍和懸浮。只有跳躍方式對前方障礙物基部有侵蝕作用,但高度有限,一般都在一米之內
風攜帶著跳躍的砂粒和小礫石侵蝕地表,即使對相對松散的表圖層也會留下定向痕跡
風蝕造成黃崗巖石柱下部迎風側凹進,方向明顯。注意:附近有砂源!這里砂子是風力攜帶的重要工具
看看堅硬的花崗巖正面阻擋風流形成的麻點狀風蝕坑,這些痕跡也有方向啊
花崗巖側面的風蝕小凹槽,指示了風流的運行軌跡
新疆哈密大海道雅丹體側面的風蝕痕跡:有方向啊
風力凡是能夠侵蝕巖體,都必須有砂源。看看這里的砂源充足吧?黃河浮雕附近有嗎?
這個截圖是呂洪波的建議。下面我就對黃河浮雕的鹽風化成因作一簡單的闡述,以照片為主!
鹽風化需要水攜帶鹽分進入到可滲性巖石內部,然后從側面蒸發導致鹽類過飽和結晶,在表面形成鹽風化穴
這個截屏是鹽風化作用的要點,請讀者對照檢查我說的實例是否正確。注意,鹽風化對巖石的破壞作用非常緩慢,一般每十年不足數毫米深,各地速率不等。當看到崖壁上一米深的鹽風化穴時,其暴露時間肯定至少幾千年了
為何可滲性巖石才能遭受鹽風化作用?這個示意圖比較清楚
這是我發現的鹽風化穴典型例子,其剖面圖用作我論文中的鹽風化作用模式圖
見呂洪波等(2017)論文
這個照片告訴我們:即使是雨水流動也并不侵蝕巖石,而是使流動處相對突出
鹽風化受巖性影響明顯,甚至細小的紋層因為滲透性差異也表現得不一樣,所以才有這樣的分布圖案
這個照片告訴我們:節理縫并沒有因流水而加深加寬,反而因干燥少而相對突出了
看到流水處陰暗一些(有機質沉淀表面),明顯地相對突出,無水處干燥時間更長因而鹽風化作用更甚,也就更加凹進了
流水和巖性共同控制著鹽風化作用的強度
鹽風化穴并不局限于黃河岸邊,在高高的山坡上,厚層砂巖陡崖表面發育鹽風化穴,能用風蝕或河流沖刷解釋嗎?
看看樹林邊的陡崖上,同樣發育鹽風化穴。這里可是背風處,用水蝕和風蝕無法解釋
拉進看是不是與黃河浮雕一樣?這就是舉一反三,更多的實例在山上而非岸邊!用什么解釋更合理?
發育鹽風化穴需要足夠的暴露時間,因為非常緩慢。看看這里陡崖砂泥巖互層經常崩落,砂巖表面還沒發育鹽風化穴
地質學中很多現象都存在著不同的成因解釋,但隨著科技進步,一般錯誤的認識會被逐漸淘汰,更科學的解釋會被大眾接受。當面對多種成因說法時,讀者要用邏輯思維判斷:那種有證據支撐的說法更可信,而不提供證據的觀點肯定有問題。一定提醒自己:客觀存在的證據比作者名氣和地位更可信!
還有一個普遍規律需要注意:凡是獨具特色的地質景觀,優秀的成因解釋必然簡單明了,即:好的理論能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那些需要用多種因素和復雜的模型去解釋的“理論”,往往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還說不清楚,讀者就得小心了。
一般而言,相對成熟的觀點能做到:自圓其說(最低標準),有排他性證據(如:我舉例證明黃河浮雕并非風蝕),能夠舉一反三(用更多實例證實自己的說法,能推而廣之)。總之,地學基本功是判別地質現象的基礎,如果缺乏基本功,就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有人強調:多種觀點共存更體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事實上,科學問題不是文學藝術或文藝形式(這些領域強調百花齊放以適應大眾口味),科學問題只存在真偽判別,要么是要么非,關鍵是證據支撐。如果一種地質景觀存在多種成因解釋,肯定不是繁榮景象,恰恰說明我們的地質學總體水平很低,需要提高。比如黃河浮雕,這個成景地貌就是砂巖陡崖上的鹽風化穴,是砂巖陡崖暴露后才開始的。如果討論其成因,就從砂巖陡崖暴露后的條件開始討論,之前的地質作用是前提,可以不討論。如果探討其開始時間,就想法測出陡崖暴露年齡(即陡崖以前的巖塊掉落而露出該崖面的時間)。有人可能更喜歡“多成因說”,但多成因說恰恰說明作者沒有弄清根本原因,不知道什么是主要作用,什么是次要的無關作用甚至是相反作用。如:暴雨傾斜著沖刷巖面是否有影響?肯定有,但很弱,而且不影響鹽風化作用的進行。再舉一個極端例子,假若一個猴子到鹽風化穴中撒泡尿會否有影響?當然有,但不影響整體鹽風化作用的進行。
以上是我的簡單論述。歡迎作者和地學同仁們批評指正,歡迎地學愛好者深入交流。發現打字錯誤請告知。再謝!
呂洪波 (2025.07.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