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剛剛抬出ICU,大股東就準備提桶跑路?
時間:2025-07-16 08:00:15 出處:焦點閱讀(143)
大股東們出于“個人資金需求”,光伏剛剛股東合理、抬出提桶合法、準備合規地減持自家股票,跑路這事沒毛病。光伏剛剛股東套現一下下,抬出提桶搞點錢,準備這是跑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嘛,可以理解。光伏剛剛股東但是抬出提桶,全行業都在“反內卷”,準備光伏剛剛抬出ICU,跑路就如此迫不及待,光伏剛剛股東還是抬出提桶讓被套牢的投資者們心里不是滋味。
光伏主材企業股債雙殺,準備當下自然不能也無法減持。趕碳號說的,是奧特維、捷佳偉創和高測股份這些光伏設備龍頭企業。
行業上升期,正是這些設備企業推波助瀾,搞交鑰匙工程,讓光伏技術無限擴散,產能無限擴張。行業渡劫時,還是這些企業,不但成了付債人,更是要趁著這一輪行業自救的小反彈紛紛減持,毫不含乎,不管當下股價有多低,市場有多么脆弱和低迷。
01股價已膝斬,大股東仍要奪路而逃
對行業得有多么不看好,才會選擇在當下來減持套現?
與光伏主材企業盡心竭力回購、維護投資者信心不同,光伏賣鏟人似乎根本就不在乎股價——股價膝斬,仍義無反顧地減持自家公司股票。
春江水“冷”鴨先知。這些鴨子或許并不看好這一輪去產能、反內卷吧。
主材和設備企業兩種不同的態度,或與他們的商業模式有關。光伏主材是重資產模式,上了賭桌就難下來了;而光伏設備企業普遍輕資產模式,在風口時他們一起飛;在底部時,他們想什么時候下車就什么時候下車。
更何況,據說有關部門已經停止了光伏新增項目的備案。但是,算盤真的可以這樣打嗎?光伏設備企業真的可以全身而退嗎?
7月5日,奧特維公告:葛志勇(持股27.03%)、李文(持股17.70%)、奧創投資(持股4.20%)、奧利投資(持股2.07%)擬合計轉讓15,750,000股,占總股本4.99%,轉讓原因為自身資金需求。出讓方為公司實際控制人(葛志勇、李文)及一致行動人。
這個4.99%,正好卡在5%以下,夠絕的。受讓方因為在5%以下,任何拋售都無須公告,賣就是了。
7月5日是星期五,僅僅過了一個周末,詢價就已經結束了。
奧特維公告稱:根據2025年7月7日詢價申購情況,初步確定轉讓價格為28.35元/股;共有19家機構投資者參與報價,涵蓋基金管理公司、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私募基金管理人、證券公司等。
這些機構反應真夠快的,若是周末不加班,甚至都趕不上報價了。效率如此高,主要是券商給力。券商不是別人,正是趕碳號以前多次提到的中信證券。那個兩市發行第一高價股禾邁股份,就是它的杰作。
在券商一哥的加持下,機構反應如此迅速,難道是真的在當下看好這家光伏設備企業,還是另有隱情呢?
以28.35元/股,實際控制人及一致行動人累計套現4.46億元,控股股東葛志勇、李文分別套現2.13億元、1.79億元。從絕對數字上看,4.46億元并不算多;28.35元也是奧特維的膝斬價。
在2022年8月23 日,奧特維曾創下過132.18元的歷史最高(復權價)。28.35元,已較歷史最高價跌去了79%。
那么,現在股價這么低,控股股東為什么堅持減持股票呢?且盡可能得多減持,且又不想觸及5%的敏感點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實際控制人及高管還曾增持過公司的股票。2023年7月公告顯示:董事長、總經理葛志勇,董事、副總經理、核心技術人員李文,董事、董事會秘書周永秀以集中競價方式累計增持公司股份314,216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20%,增持總金額為人民幣6,077.75萬元(包含交易費用)。
從結果上看,這次增持是虧錢了。
這次減持,公司稱是股東資金需求。但是,通常情況下,市場會把這種情形理解為創始人、實控人對公司沒有信心了。
我們不妨看看奧特維正在經歷什么!
第一,業績不好。今年1季度,營業總收入為15.34 億元,同比下降 21.90%;歸母凈利潤:1.41 億元,同比下降 57.56%;扣非凈利潤為1.24 億元,同比下降 63.40%。
第二,應收賬款及存貨風險高企。這可以參看前文《光伏設備的苦和難,都體現在奧特維身上了!》。現在光伏企業日子難過,下游客戶不提貨、不驗收、不付款(沒錢付)很正常,暴雷或被迫淪為潤陽的股東這種事情,隨時可能發生。此前,潤陽股份1.8億元的應收賬款就收不到了,奧特維就被迫債轉股了。反正有悅達兜底,等著這家本應該被出清的企業在未來上市吧。
第三,訂單風險。
公司年報稱:2024年度,奧特維簽署銷售訂單101.49億元(含稅),比2023年度下降22.49%;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手訂單118.31億元(含稅),比2023年度下降10.40%。
但是,現在不得不面臨的一個殘酷現實是:光伏行業反內卷,光伏企業幾乎沒有新增產能了,在建工程呈現大面積放緩、中止的狀況。而2024年奧特維85%的營收來自光伏。現在沒人買鏟子了,那還怎么賣?
那么,奧特維的光伏設備的訂單,還有多少會真正執行呢?2025年的新增訂單,又會有多少呢?
沒有訂單,就難有營收;沒有營收,難有業績;沒有業績,何談未來?
春江水“冷”鴨先知,可能沒有人比奧特維這樣的設備企業更了解水溫吧。
02設備企業大股東,集體出逃
奧特維上市多年,幾乎沒有減持過,相反還曾增持股份。控股股東趁現在環境不好,減持套現也無可厚非。
相比之下,高測股份、捷佳偉創等企業,就顯得更急吼吼了。
今年4月4日,高測股份公告:高測股份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張頊擬轉讓股份的總數為27,308,000股,占高測股份總股本的比例為4.99%。
又是熟悉的4.99%!估計正是高測給奧特維打了樣!
今年5月12日, 捷佳偉創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之一、董事、總經理余仲、恒創匯業、弘興遠業、鼎佳匯業減持。
其中,余仲計劃減持不超過1,800,000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0.52%; 一致行動人(恒創匯業、弘興遠業、鼎佳匯業):合計計劃減持不超過700,000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0.20%。這是余仲首次減持。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減持的太少了,余仲有點后悔。僅僅過了4天,即5月16 日,捷佳偉創又發布公告:余仲計劃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之后的3個月內以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1,734,000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0.50%)。
另外,捷佳偉創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之一、董事梁美珍的一致行動人蔣澤宇,計劃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之后的3個月內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968,000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0.28%),以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5,203,000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1.50%)。2017年,蔣柳健因病去世,其生前持有的捷佳偉創股份由梁美珍和子女繼承;梁美珍與蔣澤宇是母子關系。梁美珍系捷佳偉創創始人蔣柳健的遺孀。
相比之下,設備企業邁為股份顯得更加“高風亮節”。實際控制人周劍沒有減持,但卻一直在“掩護”其他股東減持。類似的情況,還有固德威的黃敏,禾邁股份的邵建雄等等。
你有沒有發現,高測股份、捷佳偉創和奧特維有諸多共同點:
第一,同屬設備行業,都是光伏賣鏟人,也是光伏行業的晴雨表,他們更了解光伏行業。
第二,他們是各自領域的卷王。
高測股份的切片機,直接把行業價格擊穿,打得競爭對手沒有活路——弘元綠能幾乎已經不再對外銷售切片機了。當然,這說明高測股份的市場競爭力強。
光是在切片設備上打敗競爭對手還不算,高測股份甚至還把手伸到了切片領域,搞起了硅片代加工的生意。
高測的切片產能規劃總規模為102GW,其中已落地產能63GW,分布在四川宜賓、樂山,江蘇鹽城等地。這一塊業務的毛利曾經一度超過40%。
因為高測股份太卷了。因此行業中一直有這樣的傳言:“高測股份永遠會把最先進的切片機留給自己用,這樣就可以保證每公斤硅棒多切出兩片硅片,公司代切片的生意就一直興旺。”
總之,光伏硅片行業的卷,高測股份功不可沒!
捷佳偉創就更不用多說了。因為其面向全行業提供TOPCon整線設備,推廣交鑰匙工程,這才把本來是先進技術的TOPCon變得沒有門檻。任何一個外來者、跨界者都能輕松入局。TOPCon產能過剩,捷佳偉創肯定算是第一功臣。
奧特維也不是無辜的。奧特維本來主打的是串焊機,在這一輪光伏熱潮中通過收購的方式不斷豐富生產線,成功占領單晶爐等多個市場。
后 記
光伏賣鏟人這些卷王們,為了占領市場,不分客戶,大小通吃,催肥了自己人業績,是光伏內卷的第一大功臣。
現在,控股股東就準備這樣輕易下車了嗎?光伏的寒氣會有多少涌進設備行業呢?趕碳號判斷,當光伏設備企業集體暴雷的時候,可能才是光伏行業真正的至暗時刻。不知怎的,說起設備企業未來的暴雷,筆者竟然沒有激起多少同情惻隱之心。
估計現在光伏主材企業們多少還是羨慕設備企業的,因為他們自己想跑根本跑不掉。除了阿特斯以外,沒有一家光伏主材企業的控股股東、高管減持自家公司股權,相反都在回購,他們的高管也在增持自家公司股票。
公開資料顯示:阿特斯于2023年6月9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去年12月,Beta Metric Limited(新佰視界有限公司)、無錫元禾重元優能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合計減持了1.50%;今年6月,元禾重元又計劃減持不超過110,646,519股(占總股本3%)。
這次元禾重元接近于清倉式減持了,從最初的4.32%,減持后只剩下0.57%。元禾重元并不是一般性的財務投資者,而是蘇州國資。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