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隊的百川智能 撐不起王小川的AI醫生夢
時間:2025-07-12 09:35:40 出處:探索閱讀(143)
2024年12月,掉隊的百在北京美中愛瑞腫瘤醫院,川智川一場「AI醫生」和真人醫生的不起對決正在上演。
與李世石和AlphaGo的醫生對戰不同,這是掉隊的百一場AI明星們和醫生團隊的集體作戰,由豆包、川智川百川、不起小荷、醫生ChatGPT o3、掉隊的百Google Gemini組成的川智川「AI醫療大模型戰隊」最終和人類醫生團隊打了一個平手。
一個「AI醫生」的不起夢似乎從科幻電影里走向現實。
而在造「AI醫生」這條路上,醫生最激進的掉隊的百無疑是「互聯網老兵」王小川和他的百川智能。在今年4月的川智川全員信中,王小川表示:“為生命建模型、不起為人類造醫生,是百川的使命。這是第一天就立下的志向。”
AI醫療不是一門新生意。從發展歷程看,從早期醫療信息化到互聯網醫療,已擠滿了大廠和各路玩家;從技術側看,從早期如MYCIN等專家系統、應用于醫學影像的SVM等傳統機器學習算法,再到如今大模型和多模態技術融合發展下,特別是DeepSeek大幅降低了AI醫療的應用門檻,似乎讓王小川口中說的「為人類造醫生」成為可能。
據機構DataBridge測算,預計到2031年全球AI醫療保健領域市場規模將達到172億美元,就連OpenAI被曝出的最新神秘項目cderGPT也瞄準這一廣闊藍海。
只是對百川智能和王小川來說,這片藍海的挑戰大于機會——向外看是當下AI醫療逃不開系統集成的「累活兒」本質;向內看百川頻繁的人員變動和模糊的商業化路徑或難以撐起王小川的「AI醫生夢」。
醫療慢生意和AI快競爭間,王小川時候需要做出抉擇了。
頭頂「大模型六小龍」的光環,王小川和百川智能曾一度是備受偏愛的寵兒。但隨著大廠加碼入場和包括DeepSeek在內的新鯰魚出現,百川智能和零一萬物逐漸成為「大模型六小龍」中掉隊最明顯的兩家。
一面是傳出上市的智譜和MiniMax,一面是憑借著Kimi-Researcher和多模態領域保持一定技術優勢的月之暗面和階躍星辰,和同行們的動作相比,轉向醫療領域的百川智能過去一段時間里都低調許多。
技術側,百川最新的模型發布停留在今年3月,和北京兒童醫院共同發布了專科垂類大模型「福棠·百川」兒科大模型;B端商業化上,與智譜發力招投標不同,公開招投標中也不見百川的身影;在C端,百川也尚未跟進大熱的醫療智能體賽道。
就連王小川本人在最新的公開采訪中,對百川技術談的很少,更多的是在對外講述自己的AI醫生夢。在近期和學者赫拉利的一次對談中,王小川提到一個關于「好醫生和壞醫生」的判斷,他認為,AI醫生會比人類醫生,會更加善良,工作也更有效。
豪賭AI醫生,反映出百川正區別于其他模型獨角獸,走上一條另類路徑,百川近期一系列「水下」動作也印證了這一趨勢。
在模型技術側,據「藍鯨新聞」報道,停止預訓練新超大規模通用大模型后,百川加速垂類模型的構建。今年1月,百川開源了行業首個醫療增強大模型Baichuan-M1-14B,3月發布了全球首個兒科大模型。
在商業化上,百川一面加大區域市場的拓展,「硅基研究室」了解到,2024年底以來,百川在南京、四川、深圳、海南等地多地設立區域子公司;另一面則是加速自身醫療解決方案在區域當地的落地。
具體到區域打法上,百川實際落地的場景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北方區域,百川重點落地的是AI兒科,在北京、河北等地試點構建「AI兒科醫生+真人醫生」雙醫模式;在江蘇等地,百川目前瞄準的AI精準診療,例如和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將百川醫療大模型全面融入腫瘤防治「早篩早診」等關鍵環節。
在生態端,百川也在通過對外投資的形式,構建自己的AI醫療圈。百川并購了廣州濤喀科技有限公司,投資了小兒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和福棠兒醫,涉及醫療用品和互聯網醫療領域。
三箭齊發,相比其他AI創企在通用大模型和BC應用兩條腿走路,轉型醫療這一剛需賽道,百川是沿著王小川「造醫生-改路徑-促醫學」路徑似乎找到了更聚焦的方向,但看得見的挑戰也擺在眼前。
「當下的AI醫療看似很fancy,但實際還沒有走出信息化老路」。
一位醫療輔助生殖領域信息化從業者高翔(化名)告訴「硅基研究室」,今年春節期間DeepSeek爆發確實給AI醫療圈帶來了AI提效的線索。
但據他觀察,在B端,目前大多數的AI醫療玩家都還在搶占AI入院的「名額」,大模型到底能不能真正落地和賦能臨床管理,在「防、篩、診、治、管」等環節發揮具體實效,都還在進一步摸索。
而百川智能看似在模型技術側、商業化和生態建設上「三箭齊發」加速在AI醫療建立護城河,但實際落地依舊是「新瓶裝舊酒」。
首先,在大模型側,大模型入院后,不是終點,而是考驗百川模型專業化的起點。
當下,已有不下百款醫療大模型落地中國,同時隨著大模型加速入院實現本地化部署,醫療大模型從過去的通用性轉向聚焦專科專病的專業化。
據機構「動脈網」數據,截至今年4月,統計第三方榜單中國內排名前100的醫院,已有98家對外宣稱完成了大模型部署,而且有近四成醫院在通用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研發,打造出符合自身需求的垂直醫療模型。
百川與北京、江蘇等醫院通過打造兒科、全科等垂類大模型也是如此,本質是「企業+醫院」合力,通過入院,百川可以觸及更多的垂類醫療數據,提升模型能力,解決實際臨床問題。
一位大模型行業人士告訴「硅基研究室」,百川較早切入醫療,而且多模態技術做的也不錯,這是其先發優勢。
但入院只是開始,收集高質量醫療數據,投喂給大模型,這是一門高成本、高投入的苦活兒和累活兒。
一方面,要看醫院的信息化基建水平和醫生的配合度。高翔提到,在不少基層醫院盡管當下都用上了醫療大模型,但門診醫生的實際使用都很保守。
“門診那么忙,有的基層醫院光門診一個系統就用了十幾年了,太新的交互他們不太容易接受”。高翔坦言,他們不少技術開發人員的主要工作是配合產品經理更新規范手冊,給醫生做技術培訓。
另一方面,醫療數據往往來源多元、模態多樣,數據的清洗與標注同樣重要,這也給百川等AI創企帶來了隱形成本。
其次,在商業化上,AI醫療固然很性感,雖然百川等大模型創企也開辟了「賣API、按Token收費」的商業模式,但在B端還是要走系統集成和定制化的老路。
一方面是醫療合規和數據安全的考量,進入醫院的AI醫療項目需要部署到本地機房;另一方面,這些部署項目被包含在醫院信息化升級和改造采購中,也意味著市場拓展極其吃政企資源。回到商業模式看,定制化項目最終還是會走上拼續費的老路。
而百川瞄準的兒科和全科,一個是受用藥限制,開不了大處方、大檢查的細分領域,另一個則是聚焦基層醫療改造的大工程,兩條路也都不好走。
而在生態建設上,百川也效仿英偉達、微軟等AI巨頭通過生態投資,加碼自身的醫療版圖,但相比英偉達的「賣水人」和微軟背后的「云服務、軟件組合」優勢,現階段,生態伙伴起到的作用,只能是幫助百川相對輕松地拿下訂單。
而從百川的投并購布局上,也不難看出其「商業化的焦慮」——一面是收購醫療用品企業,這意味著后續商業化可以通過賣硬件;另一面,入局互聯網醫療企業,本質上還是平臺思維,通過拓寬用戶規模,為后續商業化如藥、保險等提供流量入口。
作為互聯網創業老兵,王小川將「造AI醫生」作為自己創業的終極命題,今年年初在接受晚點采訪時,他也明確提到百川轉型醫療的原因:一個是融到錢了,另一個是模型之外,要有很好的場景,否則就是紅海競爭。
但短短半年不到,AI醫療正成為巨頭搶灘大模型落地的新戰場。
在C端AI醫療上,字節在近期推出的獨立App「小荷AI醫生」、螞蟻集團的AI健康助手App「AQ」、京東的「AI京醫」,就連美團買藥也推出了健康助手功能。
在B端,除了實驗室科研外,AI大模型已經遍及醫療「防、篩、診、治、管」等核心場景。
整個AI醫療賽道,頗有「諸神之戰」的態勢。
一類企業是通用大模型廠商,且長期深耕在醫療領域,典型如科大訊飛、螞蟻和華為等,優勢是底層基模賦能,家大業大。
一類是平臺型企業,是互聯網科技浪潮中卷出來的贏家,如微醫、醫聯,優勢是不需要重新自建入口。
一類是傳統的醫療信息化企業,有垂類數據優勢,如潤達醫療等。
還有一類就是如百川智能一樣的創企。百川在AI醫療側并非沒有先發優勢,但在外部競爭愈發激烈的同時,百川內部卻也出現了頻繁的變動,多位聯創出走已開始再創業,醫療業務總負責人李施政也已離職。
想要留在AI醫療的牌桌上,等待王小川的無疑是一條更難的路。
注:文/Judy,文章來源:硅基研究室,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立場。
新浪科技公眾號“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