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監測技術水平 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
時間:2025-07-10 18:01:22 出處:焦點閱讀(143)
????【熱點追蹤】
????◎本報記者?薛?巖
????“在我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中,提升針對水、監測技術氣、水平生物土等的完善環境監測體系已經成熟,但生物多樣性監測仍是多樣亟待補齊的短板。”在7月4日舉行的性保系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安全會議上,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崔鵬表示。護體
????生物多樣性是提升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監測技術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水平生物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保障。對生物多樣性開展有效監測,完善對維護地球生態平衡、多樣保障人類福祉具有重要意義。性保系
????補齊生物多樣性監測短板,護體構建生物多樣性智能監測體系是提升重要手段之一。
????何為生物多樣性智能監測體系?崔鵬介紹,它是一種可實現監測數據自動采集、物種智能識別、指數自動計算的自動化、智能化監測體系。通過采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環境DNA等前沿技術,它能夠對植物、哺乳動物、鳥類、兩棲爬行動物、昆蟲和水生生物等多類群的變化動態進行監測。
????“以往,由于技術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監管方法不統一等,我國生物多樣性監測指標在客觀性和實用性方面存在不足。”崔鵬表示,建立智能化監測體系后,可以實時掌握生物的變化動態,實現更為客觀、標準的評估。
????作為試點,浙江麗水已成為崔鵬團隊探索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的重要實踐基地,實現“看圖識獸”“聽聲辨鳥”“基因識魚”。
????“以鳥類智慧監測體系為例,通過部署鳥類鳴聲記錄儀,我們實現了鳥類鳴聲數據的自動采集和遠距離傳輸。”崔鵬解釋道,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團隊已能對鳥類鳴聲數據進行智能識別與處理分析,自動生成鳥類綜合評估指數,有效監測目標區域鳥類多樣性及種群動態。
????候鳥每年隨著季節變化沿著穩定路線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進行遷徙,是長距離遷徙的脆弱群體。目前,我國鳥類記錄達1505種,其中候鳥超過800種。“中國候鳥具有種類多、數量大、遷徙路線長、受威脅嚴重的特點。”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正旺說。
????為加強候鳥保護,我國已采取一系列行動。“但現有的調查監測手段仍較為落后,智能化技術應用占比偏低。”張正旺表示,需開發更多智能化技術,集成遙感、衛星追蹤、無人機、紅外相機和聲紋記錄等多維技術手段,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技術體系,從而精準掌握候鳥的遷徙規律,保護更多候鳥,進而維護生物多樣性。
????崔鵬認為,要進一步提升技術裝備智能化能力,加快設備與人工智能識別技術的融合以提升監測技術水平,并推進智慧監測體系建設試點應用和示范推廣,以全面掌握生物多樣性動態變化趨勢,助力構建更完善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
崔鵬 新浪科技公眾號“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