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與AI技術雙螺旋賦能的育人實踐
時間:2025-07-15 07:34:20 出處:百科閱讀(143)
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中國智慧
青島市嶗山區松嶺路小學秉承“以中國智慧創造未來生活”的技術辦學理念,積極探索“中國智慧與AI技術雙螺旋賦能育人”之路,雙螺實踐培育兼具人文氣質和科創精神的旋賦中國少年。
文/林先鋒
當今社會,育人知行合一、中國智慧教學相長、技術和而不同等中國傳統教育智慧在教育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雙螺實踐青島市嶗山區松嶺路小學秉承“以中國智慧創造未來生活”的旋賦辦學理念,積極探索“中國智慧與AI技術雙螺旋賦能育人”之路,育人將中國智慧同現代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深度融合,中國智慧形成兩條“基因鏈”的技術有機纏繞與協同進化,培養深植中國文化根脈,雙螺實踐兼具人文氣質、旋賦科創精神,育人能夠創造未來美好生活的中國少年。
智慧紙筆課堂,數字時代的筆墨之道
學校在“紙墨傳道”與“數字賦能”的交融中,構建起智慧紙筆課堂教學模式,將傳統書寫習慣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結合,打造“精教智學”的高質量課堂。課堂上,教師以數據為紐帶,串聯起“課前預學—課中探究—課后提升”的全流程閉環,既傳承“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傳統育人智慧,又賦予課堂精準化、個性化、高效化的時代特征。
一是課前預學:精準備課,提升效率。智慧紙筆以“無感知伴隨式采集”記錄學生書寫軌跡與思維過程。教師通過學情大數據平臺,精準識別學生知識盲點,實現“靶向精準備課”。例如,在整本書閱讀課中,系統自動分析學生預習批注的高頻疑問點,教師據此動態調整教學目標,將原需3課時的教學內容凝練為1課時,直擊核心難點,讓課堂效率提升70%以上。
二是課中探究:思維可見,格物致知。我們的課堂不再是單向傳授的“黑板戰場”,而是人機共生的“思維訓練場”。智慧紙筆能夠實時捕捉學生隨堂練習的筆跡與用時,通過AI算法即時生成可視化學習圖譜。搶答功能激發學生主動性,書寫軌跡回放能呈現思維卡點,讓教師即時介入指導。數學課上,學生用紙筆完成圖形繪制后,系統自動識別并關聯動態幾何模型,將靜態知識轉化為可交互的探索過程,讓“格物致知”的傳統智慧在數字場景中煥發新生。
三是課后提升:手寫深思,個性定制。系統根據學生課堂表現數據,為學生智能推薦個性化作業——基礎薄弱者強化計算規范,能力突出者挑戰跨學科項目。智慧紙筆課堂既保留了“手寫深思”的傳統文化基因,又通過數據驅動實現“千人千策”的精準育人。一年來,學生綜合素養顯著提升,學科優秀率增長了23%,閱讀深度批注能力提高了40%;圍繞智慧紙筆課堂通用模式使用,教研組開發了“整本書閱讀”“數理融合探究”等特色模式簇。這場“筆墨”與“比特”的共生實驗,正是以中國智慧回答“素養時代課堂變革”的生動實踐。
基于紙筆課堂系統積累的大量教學數據,學校構建了數字循證教研模式,通過收集和分析教學數據,為教師提供精準的教研支持。AI技術能夠對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為教師提供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報告,幫助教師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數字循證教研將教師經驗和AI數據有機結合,塑造科學化、智能化、精準化、個性化的教研形態,從而促進教師專業能力和教育質量的提升。
生成式AI進課堂,穿越時空的知識重構
在生成式AI進課堂實踐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化身“古今對話者”,借助DeepSeek、豆包等智能工具,實現了傳統文化基因與智能科技的融合。如今,人機協同的“雙師課堂”已然成型,學習從知識傳遞提升為思維躍遷與文化傳承的雙向奔赴。
在“非遺代言人”項目式學習中,學生通過編程設計讓變臉與未來融合。遇到問題,學生通過DeepSeek智能問答系統,破解傳統技藝的底層邏輯;研習造紙術時,豆包智能體化身“蔡倫”,引導學生從紙的歷史到紙的進化再到未來應用,具身其中。這種“追問—解構—再造”的學習鏈,既使學生深化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又為AI技術賦予了人文溫度。“AI+非遺”讓項目式學習穿越時空,實現知識新重構。
英語課上,學生用豆包生成智能機器人;科學實驗中,DeepSeek化身“虛擬張衡”,指導學生用傳感器復現地動儀原理,并迭代設計地震預警模型。這種“與先賢對話”的沉浸式體驗,讓抽象知識轉化為可觸碰的文化密碼。數據顯示,課堂學習中使用AI工具的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測評得分提升35%,跨學科遷移應用率增長28%。
精準作業,因材施教的現代演繹
在“減負提質”與“五育融合”的雙重訴求下,松嶺路小學依托智慧紙筆技術,重構作業育人生態,打造“精準診斷—靶向推送—動態追蹤”的全鏈條智慧作業系統。
一是從“模糊經驗”到“科學診斷”。智慧紙筆系統通過全程記錄學生書寫軌跡、用時時長、修改痕跡等多項行為數據,構建起多維能力畫像。如,數學作業中,系統不僅能識別計算錯誤,更能通過筆跡壓力變化分析專注度波動,找到學生思考的斷裂點,通過訂正次數判斷學習韌性,教師據此生成“一生一策”分析報告,寒假期間累計開展960次精準指導,使輔導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
二是構建家庭作業共同體。智慧作業平臺打破家校信息壁壘,家長通過移動端實時查看作業反饋信息,并接收個性化建議。寒假期間,每個家長端累計接收數據反饋10次,家校聯合干預使78%的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習慣。這種“技術賦能+人文關懷”的模式,讓教師、學生、家長在數據鏈中匯集為成長共同體,讓《禮記》中“教學相長”的教學思想成為現實。
中國智慧與科技融合的育人實踐
一是AI技術助力海洋STEAM課程體系。學校融合AI技術,構建了海洋STEAM課程體系,讓學生在探索海洋奧秘的同時,感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東方哲學。這一課程涵蓋“海洋探索與認知”“海洋生態與保護”“海洋資源與科技”三大板塊,巧妙融合AI技術,實現跨學科整合,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
在實施過程中,我們以實踐與創新為導向,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展開。例如,在“海洋生態瓶”課程中,學生從了解海洋生態環境入手,運用中國盆景藝術制作微型海洋生態瓶,同中國海洋大學合作開發水下人工智能機器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并參與人工智能海洋機器人的相關賽事,實現了海洋教育“科普整合—體驗實踐—科技創新”的螺旋遞進。
二是智慧體育印證育人理念的進化。學校引入智慧體育設備實現了“無感化數據采集、精準化運動分析、游戲化學習體驗”三大核心功能。“AI智能運動吧”通過計算機視覺與姿態識別技術,實時捕捉學生跳繩、跳遠、仰臥起坐等運動數據,并同步至電子大屏與后臺管理系統,實現了從“經驗教學”到“數據驅動”的跨越式升級。
AI設備讓運動像闖關游戲,數據實時更新讓學生更想突破自己。學生在課間只需站定于“AI運動吧”定位點,設備即通過人臉識別自動匹配身份,實時記錄運動次數與動作標準度。例如跳繩測試中,系統自動統計成績并生成班級排行榜,學生可即時查看個人成績與改進建議;立定跳遠時,屏幕動態顯示起跳角度與距離對比,精準識別踩線等違規動作。設備支持15人同時運動,單次測試效率較傳統人工統計提升80%以上。
智慧體育的實踐印證,AI技術不僅是工具革新,更是育人理念的進化。它讓運動可量化、讓進步可視化、讓成長可持續,為培養終身運動者提供了科技支點。學校以“智能體質健康測試數據的評價與應用研究”課題為引領,積極倡導“無體育不青春”的松嶺體育精神,建立2413學校體質素養工作機制,即:注重兩操日常效果,每年開展四次全員體質健康監測,建立“一生一策”數字健康檔案,創新實施三級干預機制,聯合家庭、班級實施專項提升。學校體育素養測試蟬聯2023、2024年嶗山區第一名,2024年全校體質優良率達到83.04%,2025年達到90%。良好的體育教育產生了出人意料的教育成果,體育已成為學校的文化品牌,也是家校合作的重要載體。
三是AI賦能愛眼護眼工程。學校聯合專業眼科機構創新推出了2.0版視覺健康檔案,建立三級預警系統,引入近視防控科普實驗室,開展3D視覺訓練課程,依據科學原理定制訓練方案,以寓教于樂的方式,顯著增強視覺敏銳度與調節力,實現中醫“目絡通調”的科學化傳承。通過此舉,學生近視防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一期課程中,51名黃色預警學生參與訓練,其中6人視力實現從黃色預警至綠色正常的跨越,改善比例達11.76%。這是學校在數字化轉型與育人方式深度融合領域的一次創新實踐,為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啟示。2024年11月,學校在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改革示范區建設推進會上作為小學唯一代表進行了交流發言。
當中國智慧與AI技術交織成教育的雙螺旋,松嶺路的課堂正悄然生長出第三種可能——代碼浸潤《周易》的陰陽相生,算法輕叩“因材施教”的千年回響。此刻我們不再只是追逐浪潮的趕海人,而是蹲下身來同孩子們一起聆聽AI萌芽的同行人。
(林先鋒,青島市嶗山區松嶺路小學黨委書記、執行校長。)
來源丨《在線學習》雜志 2025年5月刊(總第114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