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財險九年沉浮錄:5.4億虧損背后的"母行依賴癥"困局
時間:2025-07-21 08:01:03 出處:熱點閱讀(143)
文/王美怡 編輯:李宏斌
作為“銀行系”險企,建信局建信財險依托建設銀行的財險龐大根系,于2016年應運而生。年沉成立初期,浮錄它經歷了連續數年的億虧依賴虧損陣痛,卻在2021-2023年迎來轉機,損背以“連續三年盈利”打破了外界的母行擔憂。
然而,建信局成功表象下暗藏危機。財險九年中,年沉高管團隊頻繁更替,浮錄“雙姝領航”到“建行系”女董事長再到董秘張啟航擬升任副總裁,億虧依賴每次變動都牽動著公司的損背命運。2024年,母行這家公司由盈轉虧,建信局單季度凈虧超千萬元,累計虧損已達5.4億元。
高管層動蕩
7月,據多方消息透露,建信財險的董事會秘書兼戰略客戶業務事業群主任張啟航即將升任公司副總裁。深入了解后發現,張啟航擁有大學本科學歷與管理學學士學位,還具備高級經濟師職稱,是位資歷深厚的行業老將。
自建信財險籌備階段起,張啟航便已參與其中,堪稱公司的元老級人物。早在1996年7月,他就加入了中國建設銀行,歷經多個重要崗位的錘煉,包括在一級分行及子公司的工作經歷。他曾擔任四川分行人力資源部副科長、科長,并在建信財險籌備期間擔任人力資源組負責人。此后,他又陸續出任建信財險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職工監事等職務。2019年1月,張啟航晉升為建信財險人力資源部總經理兼黨委組織部部長。2023年7月28日,張啟航被正式任命為建信財險董事會秘書及職工董事,同時繼續兼任人力資源部總經理一職。
實際上,關鍵的人事變動已在今年2月發生。2月1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寧夏監管局一紙公告,正式核準了梁海燕擔任建信財險董事及董事長的任職資格,批復日期為2月7日。這意味著,梁海燕已經迅速走馬上任,執掌建信財險的大旗。
圖源:寧夏監管局
公開資料顯示,梁海燕,工學碩士,歷任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建設銀行住房金融與個人信貸部主要負責人,建設銀行住房金融與個人信貸部總經理。
不難發現,建信財險的核心管理團隊成員多有著深厚的建設銀行背景。不僅新任董事長如此,總裁羅晶也是建設銀行體系內的資深人士。現年54歲的羅晶,持有高級經濟師職稱,于1997年從北京工業大學取得研究生學歷和工學碩士學位后,便加入了中國建設銀行。在其職業生涯中,羅晶歷任總行部門高級副經理、高級經理、處長及總行部門副總經理等多個要職。自2016年11月起,她開始擔任建信財險首席市場官(副總裁),并于2018年9月成為黨委委員。最終,在2023年6月26日,羅晶正式出任建信財險總裁一職。
從目前來看,六人領導班子中四位出身建行,且多無財險領域專業經驗。作為銀行系出身的管理,他們往往擅長跨部門、跨行業的資源整合。例如,可以更好地利用建設銀行龐大的客戶基礎和渠道資源,為建信財險帶來更多的業務機會和發展空間。
然而,出身銀行可能缺乏對保險產品特性、銷售渠道及理賠流程等專業知識的深入了解,在制定戰略和執行決策時,可能難以精準匹配保險市場的實際需求,甚至出現“銀行思維做保險”的錯位風險。
累計虧損5.4億
建信財險2024年的業績曲線,堪稱“斷崖式下跌”。根據公開數據,公司2021-2023年連續三年盈利,一度被視為“銀行系險企轉型成功案例”;但2024年突然變臉,不僅全年由盈轉虧,單季度凈虧就超過千萬元。
拉長時間線看,這家公司的盈利之路本就崎嶇。2016-2024年,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0.37億元、-2.28億元、-1億元、-0.98億元、-0.74億元、0.01億元、0.02億元、0.07億元及-0.09億元。截至2023年末,其成立8年累計虧損已達5.3億元,加上2024年的虧損,九年累計虧損突破5.4億元。
保費端也難言輕松。2017-2024年,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分別實現2.45億元、3.84億元、5.49億元、5.15億元、6.58億元、5.97億元、6.22億元及6.71億元。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53億元,同比下滑9.25%;凈利潤0.01億元,同比扭虧為盈。但作為財險公司的關鍵經營指標,綜合成本率達104.58%,意味著公司在承保端仍處于虧損狀態。對于建信人壽而言,這樣的成績單顯然難言理想。
圖源:2025年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更深層的問題,藏在業務結構里。2024年報顯示,建信財險非車業務營業收入為5.29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92.93%,意味著公司形成了“非車險獨大”的業務模式,而車險業務在其盤子里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一比例不僅遠高于當年行業平均水平,甚至超過了專注農業險、信用險的專業型險企。
為何會形成如此極端的業務結構?答案仍與“建行系”基因相關。建信財險成立之初,便依托建行的對公渠道,重點拓展與銀行信貸相關的保險業務:比如企業貸款保證保險、工程險、船舶險等。這些業務與建行的客戶群體高度契合,能快速做大規模,但也埋下了隱患——非車險尤其是保證保險,往往受經濟周期影響更大,賠付波動劇烈。
2023年以來,宏觀經濟復蘇節奏放緩,部分行業信用風險暴露,建信財險的非車險賠付率明顯上升。同時,為維持與銀行渠道的合作,其業務費用率始終居高不下。“規模上去了,但利潤被渠道成本和賠付吃掉了。”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如是表示。
長期聚焦非車險領域,并未轉化為盈利動能。建信財險的健康險業務多年陷于承保虧損泥潭,成為拖累整體經營效益的關鍵因素之一。歷年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4年間,承保利潤分別為-0.71億元、0.18億元、-0.53億元、-0.59億元、-0.27億元、-0.54億元、-0.29億元、-0.25億元。換言之,僅2018年實現承保盈利,其余年份均虧損,累計虧損達3億元。
不僅如此,過度依賴非車險讓其錯過了車險改革后的紅利期。2020年車險綜合改革后,行業車險保費雖短期下滑,但頭部公司通過精細化管理逐步盈利,而建信財險因車險業務占比過低,幾乎與這波機會絕緣。業務結構的“偏科”,使其在行業周期波動中缺乏緩沖帶。
在新的高管團隊帶領下,公司可能會對戰略方向進行調整。一方面,可能會在保持非車險業務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業務結構,適當拓展車險業務,以平衡業務風險;另一方面,或許會加強與建行的協同合作,深入挖掘銀行渠道的潛力,開發更符合銀行客戶需求的保險產品,提高業務滲透率。
經歷九年沉浮,建信財險仍未真正筑起可持續盈利的“護城河”。銀行系險企的價值,或許不止于“銀行+保險”的簡單疊加,更在于能否創造出獨特的生存邏輯。新帥領航的建信財險,又能否給出這個答案?行業正在等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