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洗手的姿勢可能錯了!專家揭秘10大手部健康真相
時間:2025-07-12 11:58:28 出處:百科閱讀(143)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感染管理-疾病預防控制處處長匡季秋、洗手相皮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李厚敏、姿大手檢驗科副主任華文浩、揭秘兒科主治醫師丁明明
供稿: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宣傳中心鐘艷宇、部健感染管理-疾病預防控制處 郝云霄
看似簡單的洗手相洗手動作,你真的姿大手做對了嗎?
日常生活中,從餐前便后到接觸公共物品,揭秘雙手頻繁接觸外界環境,部健卻往往成為病菌傳播的洗手相“隱形橋梁”,而正確洗手能降低很多疾病傳播風險。姿大手
正值初夏,揭秘氣溫攀升,部健一些傳染病也進入高發期——諾如病毒、洗手相手足口病、姿大手腸道感染等均可能通過“臟手”入侵人體。揭秘如何讓洗手真正成為健康的“防火墻”?
本文邀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感染管理-疾病預防控制處(以下簡稱感控處)、皮科、檢驗科和兒科專家,帶您一起揭秘10個顛覆認知的手部健康真相。
1、這么多年都洗錯了,標準洗手流程怎么做?
你知道嗎?指尖和大拇指是手污染的重災區,很多人洗手都漏掉了這個動作。正確洗手,要記住六步洗手法:內-外-夾-弓-大-立-完(腕),整個過程揉搓時間至少15秒。
研究顯示,采用六步洗手法的手部細菌污染殘留率比普通洗手低67%。
這些洗手誤區,您要注意——
簡單用清水沖一下,無法有效去除細菌和病毒。
洗手時間過短,揉搓過程不足15秒。
洗手不用洗手液或肥皂,僅用水清洗,
忽略指尖、指縫、拇指等部位。
共用擦手不及時清洗,導致擦手后二次污染。
專家提醒:流動水沖洗是最好的,盆接水洗手等于“細菌循環”,也就是洗干凈又污染了。
2、如何科學選擇家用洗手液?
洗手液抑菌率99%?不要被市場宣傳誤導。家用洗手液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劑,部分產品含有抗菌、抑菌成分,洗手的過程主要是清潔去污作用,不必過分追求抗菌或抑菌作用。選擇洗手液應關注其執行標準為國家或地方標準、保質期在有效期內,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
3、顯微鏡下洗手液是如何消滅病菌的?
例如,將含有對氯間二甲苯酚(PCMX,一種低毒抗菌劑)的洗手液滴入大腸桿菌樣本,通過4K顯微鏡可以看到:(PCMX可以穿透細菌細胞膜脂質雙層,導致細胞膜結構崩解,內容物(如離子、酶、ATP等)外泄,細胞失去滲透壓平衡而死亡。
含75%濃度酒精的免洗手消毒液,對革蘭陽性球菌(金葡菌)效果更好。
4、不愛洗手,會發生什么?
研究顯示,接觸污染物后不洗手,污染的手部會藏匿大量的病原體,包括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致病菌和各種病毒。俗話說“病從口入”,污染的手接觸口鼻增加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感染率,兒童更容易出現腸道寄生蟲。
專家建議:飯前、便后、處理食物前、外出回家后,處理垃圾后、接觸公共物品后(如電梯按鈕、電梯扶手等),用手遮擋打噴嚏、咳嗽或擤鼻涕后,照顧病人后等等,用流動水+肥皂/洗手液正確洗手,可以最大限度減少疾病傳播風險。
5、洗手液和肥皂,哪個洗手效果更好?
洗手液主要通過表面活性劑和機械摩擦的作用來清潔手部。表面活性劑能夠降低水的表面張力,幫助去除手上的油脂和污垢。此外,部分洗手液還含有抗菌成分,如三氯生、苯扎氯銨等,這些成分能夠有效殺滅細菌和病毒。
肥皂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和堿性化合物,具有較強的堿性及脫脂性,能夠有效去除手上的油脂和污垢。肥皂在堿性條件下,會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從而達到除菌效果。肥皂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因潮濕而滋生細菌,造成二次污染和交叉感染的風險。
專家提示:在不能保證肥皂保持清潔干燥的情況下,建議使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洗手。
6、兒童戶外玩耍,需要每次觸摸地面都洗手嗎?
不一定。應評估環境風險,按具體情況進行處理。
研究表明,過度清潔會破壞兒童免疫系統。兒童早期接觸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如泥土中的母牛分枝桿菌,可刺激Th1型免疫反應),反而能降低過敏風險。
有研究顯示:農村兒童哮喘發病率比城市兒童低30%,與其接觸土壤微生物有關。每天洗手超8次的孩子,濕疹風險反而增加25%。這可能與頻繁使用抗菌產品,破壞了皮膚菌群平衡,導致了免疫耐受缺陷(免疫細胞敵我不分)有關。
專家建議:接觸自然土壤、落葉等(無動物糞便/化學污染物);空地玩耍后手部僅有塵土,無明顯污漬或傷口的,用清水沖洗即可,保留皮膚表面有益菌群。
而遇到這些情況,比如:觸碰動物糞便、腐爛植物;手部有明顯污漬、血跡或化學殘留(如農藥);進食前或觸碰口鼻黏膜前;接觸了生病小朋友的口鼻分泌物(鼻涕、唾液)后;手部有傷口……需要正確洗手。
7、手有小傷口時,如何正確洗手?
生活中難免小磕小碰,手部或四肢出現小的淺表傷口時,科學洗手需兼顧“清潔”與“防護”,避免感染風險。
可以通過“六步洗手法-流動水沖洗-傷口護理”三步法,有效去除病原體,具體做法如下:
六步洗手法:在流動水下充分淋濕雙手,取適量洗手液或肥皂,均勻涂抹至整個手掌、手背、手指及指縫,沖洗雙手時,如傷口在手部,避免污水倒流污染傷口。
流動水沖洗:先用流動清水沖洗傷口,去除表面污物,再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揉搓并用大量流動水沖洗,徹底清除污染。用一次性干凈紙巾或無菌紗布輕輕按壓吸干水分,避免用力擦拭。
傷口護理:用干凈棉簽蘸取碘伏消毒液,從中心向外圍螺旋消毒傷口及周圍皮膚,如傷口過大或過緊,建議到醫院請專業人員處理。
專家提示:小傷口的關鍵在于用大量流動水或清潔劑沖洗傷口,去除污染,切忌不要用‘土方’撒香灰、牙膏等增加感染風險。
8、手經常起倒刺,該怎么護理?
手部倒刺(醫學稱“甲周逆剝”)是角質層干燥剝離所致。通常與皮膚屏障受損、營養缺乏、導致皮膚修復能力下降有關。
指甲周圍皮膚缺乏皮脂腺,頻繁接觸水、清潔劑或物理摩擦(如美甲、做家務、兒童啃咬)會破壞角質層結構,導致干燥開裂;還有一些長期偏食者、糖尿病或免疫抑制的人群也容易出現。
倒刺不是缺維生素,專家強調,倒刺的護理需遵循“三步法”——保濕、修剪、防護,而非盲目補充維生素。即溫水泡軟后剪除,涂抹護手霜并按摩甲周,并在做家務時佩戴橡膠手套,避免直接接觸洗潔精、消毒液;糾正咬指甲、撕倒刺等習慣。
專家提示:若倒刺周圍出現紅腫、疼痛,需修剪后涂抹碘伏消毒。若倒刺周圍紅腫超過1cm、伴膿性分泌物,需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9、如何養護出一雙健康美麗的手?
手部健康需兼顧“清潔”與“養護”,二者缺一不可。
洗手,日常使用一些含有保濕成份的洗手產品和刺激性小的產品,尤其是對于過敏性皮膚。
除了洗干凈手,還要注重手部養護,包括做家務戴橡膠手套;洗手后涂抹護手霜,手干明顯者可以采用夜間厚敷凡士林,佩戴棉質手套過夜;做好防曬,避免紫外線導致色斑和老化;定期去角質、做手膜,促進新陳代謝;修剪指甲等。
只要遵循“科學洗手-深度保濕-防曬防護-定期護理”四步法,可有效減少手部問題,讓您擁有一雙健康且美麗的手。
專家提示:不要頻繁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速干手消毒液)過度清潔,高頻洗手人群勤涂護手霜,當手部皮膚持續干燥、脫屑、紅腫,需就醫排查濕疹、銀屑病等皮膚病問題。
10、濕紙巾能直接替代洗手?
不能完全替代。
我們知道,洗手是洗手液里的表面活性劑通過在指縫、指尖的物理摩擦后,利用流動水去除污垢和微生物的。
日常生活中用于手部的濕巾包括衛生濕巾和消毒濕巾兩種,可以在外出洗手不方便時起到快速清潔手部衛生和部分殺菌的功能。
而依賴濕紙巾的擦拭動作和有限成分,僅能清除部分細菌,且無法徹底清除油脂和附著性污垢。且不同類別的濕紙巾(酒精類、非酒精類)添加的一些成分,長期使用可能破壞皮膚屏障,有引發接觸性皮炎的風險。
所以,濕紙巾作為便攜清潔的補充手段,在無水源時應急使用,正確洗手仍是預防疾病傳播的“金標準”。
專家提示:消毒濕巾不適用于嬰幼兒皮膚及嬰幼兒用產品的消毒。
正確洗手,不僅是個人、家庭,更是全球健康的防線。從今天開始,用科學方法守護雙手,讓每一次清潔都成為阻斷疾病傳播的“隱形牌”。
本文來源:網易健康 責任編輯: 吳延麗_NBJS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