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7-10 09:11:16 來源:知識分享 作者:百科
轉自:北京商報
“公司成立至今,卷一直未盈利。公募由于租金太貴,費改到期續約還要漲價,兩周為了減少支出,年記我們已經打算搬地方了。頭部”在被問及公募降費改革給公司帶來的指數中變化時,某小型公募高管感慨道。機構
2023年7月8日,忙降中國證監會發布《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卷從管理費、公募托管費到交易傭金,費改再到銷售費用的兩周三段式方案,一石激起千層浪,年記帶動以公募為主的頭部多個金融領域基金業務走向轉型。如今兩年過去,頭部機構“開源”卷指數,中小機構“節流”降成本已成為行業明顯的趨勢,但“開源”如何平衡短期和長期利益,“節流”如何維持核心優勢,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當然,改革的陣痛不斷,“代客理財”的本源也逐步回歸,在監管、機構的共同探索中,公募行業從業績到規模的正向循環之路也將被打通。
頭部開源:
從主動轉向被動,從權益“卷”到債券
回顧第一階段費率改革,主要圍繞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的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展開。自2023年7月7日起,新注冊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統一執行“年管理費率不超過1.2%、年托管費率不超過0.2%”的上限標準,存量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年管理費率、年托管費率也調整至1.2%、0.2%或以下水平。該階段工作已于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在市場持續波動、主動型產品收益震蕩疊加行業降費的背景下,大型公募,尤其是憑借主動權益優勢“打下江山”的頭部機構們,不得不加入指數的“爭奪戰”。
北京商報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當前主動權益類基金的銷售難度仍較大,由于近年來部分行業主題型產品令投資者的體驗較差,使得渠道一線的售后、維穩壓力也很大,因此渠道在選擇新品時,對主動型產品也相當抗拒。
新發數據無疑是更直觀的反饋。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股票型基金的新發規模達1880.59億元,占公募新發總規模的34.77%,創下近四年同期新高。其中,權益類指數型基金扛起“大旗”,新發規模高達1857.3億元,在股票型基金中的占比超九成。而突出主動管理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僅有23.29億元,即使加上偏股混合型基金和靈活配置型基金等同樣突出主動管理的權益類產品,新發總規模也僅為518.92億元,不及被動產品的三分之一。
“當前來看,均衡風格的產品會更受市場歡迎。結合渠道和投資者體驗感而言,指數類產品更適合絕大多數投資者?!蹦炒笮凸純炔咳耸勘硎荆邦^部機構通過發力被動型產品實現開源在當前已是普遍現象。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ETF市場的競爭也持續白熱化,權益類基金已經‘卷無可卷’,絕大多數寬基ETF、行業主題指數基金的賽道基本飽和?!?/p>
“現在要發力被動,增量還得靠債券指數基金。同時,機構投資者對債券型指數基金也有配置需求。但由于債券ETF的費率較低,只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才能達到開源的效果?!痹摯笮凸純炔咳耸咳缡钦f道。
從年內發售的新品可以看出,債券型ETF已經展現出了吸金實力。例如,7月7日發售的首批10只科創債ETF,在單只30億元的限制下均一日售罄,再度掀起發行熱潮。回顧年初上市的首批8只基準做市信用債ETF,其規模也持續壯大,相關產品的場內規模在近期也均突破百億元。
不過,上述大型公募內部人士也坦言,即便是頭部機構,在開辟新賽道方面也還是面臨著一定的阻礙。比如,指數增強型基金面臨著同質化的問題,很難做出超額收益,甚至不一定能體現出增強的效果。另外,入局不久、ETF業務剛剛起步的機構,會面臨短期和長期利益之間的博弈。例如,短期來看,產品營銷、系統搭建等方面都需要支出,但并不代表支出這些費用,產品規模就能迅速提升,短期利益勢必被壓縮。而從長期來看,被動指數投資已是大勢所趨,若要戰略性放棄一塊重要的未來業務,也很難做到。
中小降本:
收入支出齊下滑,倒逼關注產品業績
相較于頭部機構的燒錢“開荒”,中小型公募更偏向于“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對于小公司來說,以往的各項支出已經很少,當前背景下扭虧的壓力更大了?!鼻笆鲇媱潯鞍峒摇钡男⌒凸几吖苤毖浴?/p>
在行業降費背景下,公募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費收入普降,多數中小型機構同比下滑更明顯。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在數據可取得的203家基金管理人中,有116家的管理費收入同比下滑,占比達56.59%。
其中,管理費收入降幅最明顯的均為中小型基金管理人。具體來看,共有9家基金管理人2024年的管理費收入同比下滑超五成,分別為恒越基金、弘毅遠方基金、中庚基金、華創證券、東吳證券、中科沃土基金、新疆前海聯合基金、第一創業證券、天風資管,降幅依次為51.93%、54.94%、55.58%、59.92%、60.44%、63.82%、64.24%、79.91%、87.95%。
從基金管理規模來看,截至2024年年末,第一創業證券的全部管理規模僅為0.27億元,在203家機構中墊底。同期,其余8家基金管理人的規模排名也在第132名至第200名之間。
盡管降費對公司的影響已較為明顯,但在“強者恒強”的當下,規模、渠道、創新均不占優的中小機構,只能先做好產品業績。
滬上某中型公募市場部人士表示,“降費對主做主動權益的公司而言,面臨的挑戰挺大的。但我們目前還是專注在主動權益領域,希望把業績做好,持續服務持有人。不會為了盲目追求規模而新發或者做持營。在行業降費的過程中,公司仍舊非常注重投研力量的提升,歸根結底還是希望通過專業力量把業績做好”。
“我們根據監管部門的統一部署,也做了降費。但其實中小型公募的生存環境很艱難,因為規模太小,甚至難入渠道的‘池子’,根本沒有合作機會。對于小公司而言,我們也想全面發展,但很多業務做不了,所以只要有業務能抓得上手就會去抓。”前述小型公募高管坦言。
積極轉型:
多角度探索,尋找正向循環的錨點
“整個行業都在經歷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低效的、低質量的供給就是要出清,資源規模更多向頭部的產品集中,因此形成正向循環。即投入越多,規模越大;規模越大,收入越高;收入越高,利潤越高;利潤越高,能投入的資源就更多?!鼻笆龃笮凸純炔咳耸勘硎尽?/p>
改革帶來的陣痛確實無法忽視。例如,上述業內人士均提到,當前公司的差旅成本、營銷支出等均有所壓降。此前還有不少機構投放戶外廣告,如今該類投放已大大減少甚至取消。同時,部分機構在人員方面也有一定的優化。若勞動合同在當前到期,要續約也不如以往順利,公司會根據員工個人此前的表現、績效等考核結果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再評判是否與其續約。
但新的力量也正破土而出,推動公募行業回歸“代客理財”的本源。今年1月,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參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時表示,要進一步穩步降低公募基金綜合費率,在已經降低基金管理費率、托管費率、交易費率的基礎上,2025年起還將進一步降低基金銷售費率,預計每年合計可以為投資者節省約450億元的成本。
另外,新模式浮動費率基金的出現,也將基金管理人與持有人的利益深度綁定。5月,中國證監會印發《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其中提到優化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收費模式,推行與基金業績表現掛鉤的浮動管理費率收取模式。截至目前,首批新模式浮動費率基金已陸續成立,第二批11只產品也在近日上報。
在行業改革的大趨勢下,不少基金管理人也積極擁抱變化,持續修煉“內功”。
前述中型公募市場部人士強調,對于做主動權益的公司而言,核心競爭力還是投研力量。即使在行業降費的大背景下,公司管理費收入有所下降,但在投研力量的補充、人才梯隊建設上沒有“節流”。本質上,公司還是希望通過做好業績提升規模,最終形成業績、規模、收入的正向循環。
同時,還有機構尋找去“明星化”的可靠路徑。近年來,中歐基金不斷探索資管行業的“工業化”升級,從過去依賴個人能力的手工作坊模式,轉向強調專業分工、流程協作的工業化生產模式。例如,中歐基金多資產團隊通過“工業化制造”的方式,將投資流程劃分為設計、生產、組裝和檢測“四大車間”:設計車間負責拆解客戶需求、設計組合方案;生產車間負責打磨多種策略;組裝車間負責組裝策略,形成解決方案;檢測車間則通過量化模型和回測系統進行風險控制和策略優化。這樣的標準化流程,幫助團隊實現從單一策略到多策略配置,從單一基金經理決策到工業化、系統化、科學化投資決策。
此外,南方基金表示,將著眼于更好地服務居民財富管理需求。一是體系化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業務運作體系,加強投研核心能力建設,提升價值創造能力。二是堅持“金融為民”理念,深化投教工作力度、投資過程陪伴、投后服務賦能的全流程服務體系。三是不斷豐富產品供給,基于客戶體驗開展產品設計創新,推出更多合理讓利型產品、固定持有期產品、解決方案型產品等有利于提升客戶體驗的產品,更好實現投資者和基金管理人利益共擔。
補充投研力量、探索“工業化”升級、服務居民財富管理需求,不同機構的表述迥異,但提升投資者獲得感的目的相同。長風破浪會有時,公募費率改革的第三階段已在路上,新的挑戰即將來襲,新的機遇也在前方。
北京商報記者?李海媛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