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把尺子,量出N種尺度?足球罰單也是抽簽決定的?
時間:2025-07-12 11:32:29 出處:焦點閱讀(143)
7月9日,北京理工俱樂部因“試圖向裁判送禮”被處以通報批評并罰款10萬元;行賄雖未遂,種尺卻直接觸碰競賽誠信的度足單也紅線。不久前,球罰長春喜都俱樂部因在客隊休息室擺放寫有“敕令對手必敗”的決定黃符,被罰3萬元;再往前,同把云南玉昆因拖延開球、尺量出N抽簽流程違規等技術層面瑕疵,種尺同樣吃到一張10萬元罰單。度足單也如果再把四川青年競技因“消極比賽”被禁賽兩年的球罰極刑放進對照組,執法尺度之凌亂更一目了然。決定
迷之罰單背后,同把是尺量出N抽簽標準的缺席。中足聯在每份公告里都會引用《紀律與道德準則》第×條、種尺第×條,卻始終沒有公開“何種行為對應多少罰款”“何時啟動停賽或降級”的量化細則。于是行賄未遂與封建迷信之間出現“10萬對3萬”的倒掛,同樣10萬元又被用來懲戒性質完全不同的拖延比賽。尺度模糊,難免引來“選擇性執法”的質疑——網友把10萬元調侃為“行賄指導價”,正是對威懾力最直白的諷刺。
諷刺更深的,是兩套并行卻脫節的改革。2月24日,中國足協高調發布《2025賽季裁判判罰統一尺度材料》,宣告要讓哨聲更統一、更透明;但對違紀行為本身,處罰尺度依舊“霧里看花”。當裁判得到了統一判罰的手冊,俱樂部卻沒有統一受罰的“價目表”,公平的承諾便在執行層面被削去了棱角。
解決之道并不復雜,卻需要下決心。其一,立即公布《紀律與道德準則》的量化附則,讓罰款、停賽、降級乃至移交司法的閾值對外可檢驗;其二,建立公開申訴與復議通道,給被處罰方和公眾同樣的程序正義;其三,像處理受賄一樣處理行賄,真正讓“伸手必被捉”成為共識,而非“交錢了事”的行業慣例。
懲戒本是不讓火起,而不是等火燒到眉毛再貼上一張價格不一的罰單。只有讓每一次違規都能按圖索驥、按章定責,中國足球才能在“罰單滅火”之外,真正筑起“制度防火墻”。
原標題:《同一把尺子,量出N種尺度?足球罰單也是抽簽決定的?》
欄目主編:陳華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姚勤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