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破產,創始人墜亡,又一家裝企業暴雷
時間:2025-07-24 02:27:51 出處:熱點閱讀(143)
出品丨花朵財經觀察(FF-Finance)
撰文丨華見
房地產的公司雷仍在暴。
7月18日,破產一份“靚家居”的創始停業通知在廣州家裝圈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因長期虧損,人墜現已資不抵債,亡又無力繼續經營,家裝自即日起停止經營。企業”短短幾句話,暴雷宣告了這家在華南扎根24年的公司老牌家裝企業走到了盡頭。
宣布停業當天,破產不少供應商來到靚家居門店討要“工程款”,創始甚至報了警。人墜
(網友向花朵財經提供的亡又圖片)
更讓人唏噓的是,就在通知發出前一天,家裝網傳其創始人曾育周墜亡,企業這一消息得到了多位員工和維權者向花朵財經小編證實。
7月20日,廣州市公安局天河區分局通報稱,曾育周墜亡系“個人原因”,排除刑事案件可能。“創始人墜亡不影響后續合同糾紛處理,可到派出所登記或起訴維權。”
公開資料顯示,曾育周不僅是靚家居的負責人,還擔任廣州市政協委員、市建筑裝飾行業協會副會長,他關聯的273家企業多集中在裝飾材料領域,如今都面臨著不確定的未來。
7月21日,靚家居發布消息,讓各債權人到對應公司的聯絡點登記債權。聯絡點涉及佛山、汕頭、潮州、普寧、揭陽等23個城市的相關公司。
從2001年在天河員村開出首家建材超市,到巔峰時期近百家直營門店覆蓋華南,再到如今總部玻璃門緊閉、官網顯示“已停止運行”,靚家居的崩塌不只是一家企業的悲劇,更牽扯著數千消費者的預付款、數百供應商的債務鏈和數千工人的欠薪,成了房地產下行周期中家裝行業集體困境的一個縮影。
PART.01
預付款成了“斷頭款”
2022年以來,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連續三年下滑,新房交付量減少直接導致家裝需求下降,而存量房翻新市場的競爭卻越來越激烈。
靚家居的倒閉,并非個例。從《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的數據來看,2025年上半年,全國已有超過180家家裝企業陷入破產危機,浙江、陜西分別有30家、22家,其中不少企業的供應商都因為應收賬款變成壞賬陷入了資金鏈危機。
倒閉潮背后,消費者、供應商、員工首當其沖,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業主交了錢,但家里仍是毛坯狀態,供應商給家裝企業提供了建材卻等不到結算,企業員工或者裝修工人干了活卻拿不到應有的報酬。
靚家居的崩塌,表面看是房地產下行帶來的沖擊,實際上是家裝行業“預付款資金池”模式系統性風險的總爆發。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家裝行業,“先付款后施工”是常態。
靚家居的套餐模式尤其依賴業主預付款,毛坯房裝修988元/平方米、舊房翻新99800元起,客戶在簽約時需要支付60%-80%的費用。
這些資金本應用來采購建材、支付工費,但實際操作中,卻被挪作企業的“流動資金池”。
“說白了,就是用新客戶的預付款填舊工程的窟窿。”一位與靚家居合作4年的項目經理透露,“剛合作時,18天就能結款,后來變成一個月、40天,今年直接拖到6個月。我本來想著結完這單就撤,結果單還沒結,公司先垮了。”
這種模式的脆弱性在2024年集中暴露出來。
隨著房地產銷售持續低迷,新簽單量銳減,資金池入不敷出。供應商的付款周期從最初的18天一路延長到6個月,部分小額供應商甚至被要求“以貨抵債”。
為了拉新,靚家居還推出“19800元拎包住”的超低價套餐,毛利率從15%壓縮到5%,進一步加劇了虧損。
這種“飲鴆止渴”的模式并非靚家居獨有。前段時間暴雷的住范兒等企業,都采用了類似的預付款模式。而同類型的土巴兔赴港上市申請失效,齊家網股價長期破發。
互聯網家裝尚且如此,更別提成本更高的實體家裝企業了。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破產的家裝企業中,有90%存在“用新單預付款支付舊單債務”的情況,“活下去”成為了他們唯一的口號。
PART.02
下行周期的自救
2025年以來,不只是中小型家裝企業,香港地產巨頭新世界發展旗下的家裝板塊也傳出“等待800多億資金注入”的消息,整個房產行業正經歷“洗牌陣痛”。
回望上世紀90年代日本地產泡沫破裂后,房地產包括家裝行業也曾經歷類似危機。
當時日本通過《特定商業交易法》要求家裝企業投保履約保險,破產清償率由此達到68%。雖然國情不同,但這一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具體做法是消費者在簽約時可要求企業購買履約保險,由保險公司為家裝合同提供擔保,企業倒閉后由保險賠付。
中國目前雖未出臺全國性強制家裝企業投保履約保險的法規,但市場上已出現多種形式的履約保障機制,覆蓋裝修資金安全、施工質量及企業破產風險。
比如對于消費者而言,可選擇“按節點付款”(如開工付30%、水電完工付30%、竣工付40%),并要求將預付款存入銀行監管賬戶。
對于企業,應摒棄“規模優先”的思路,轉向輕資產模式(如與建材商合作代銷、引入第三方施工隊),降低自有資金占用。
目前,靚家居的債權人已開始登記信息,破產清算程序即將啟動。但對于消費者、供應商、工人們來說,即便進入清算,能拿回的資金也可能不足10%,根據破產清算流程,消費者債權通常排在工人工資、抵押債權之后,實際清償率可能低于10%。
這場悲劇留下的終極追問是:當一個行業的商業模式建立在“拆東墻補西墻”的基礎上,誰該為那些“消失的裝修款”負責?
答案或許藏在行業的重構中。只有告別對“預付款資金池”的依賴,建立更透明的交易規則,家裝行業才能真正走出凜冬,而不是讓消費者、供應商與企業一起為模式的原罪買單。
*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