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用1.4萬件專利構建起專利護城河——毫米級創新鍛造新質生產力
時間:2025-07-11 02:01:42 出處:綜合閱讀(143)
在寸土寸金的榮耀深圳灣畔,一座占地近萬平方米的用萬現代化研發中心正晝夜不息地運轉。這里是專建起榮耀終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榮耀)的“創新心臟”——深圳研發實驗室,在這里,利構力每秒進行著上萬次人工智能(AI)仿真測試,專利日均誕生30項技術創新。護城河毫
從毫米級折疊屏到航天級纖維材料,米級從硅含量突破25%的創新刀片電池到 AI驅動的精密制造……在智能手機行業增速放緩的當下,這家誕生于2013年的鍛造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持續保持研發強度,新質研發投入占年營收比例始終高于10%,生產全球累計授權專利超1.4萬件,榮耀這種長期主義投入已轉化為技術優勢,用萬已構筑起企業品牌與技術護城河。專建起
從厚度博弈到能量突破
在折疊屏手機領域,利構力“毫米”曾是難以逾越的技術鴻溝。2023年,榮耀 MagicV2以9.9毫米機身厚度叩開毫米時代大門。“每減薄0.1毫米,都相當于在鋼絲上跳舞。”榮耀產品線總裁方飛介紹。
榮耀折疊屏手機的輕薄革命,始于一片電池的極限減薄。傳統折疊屏電池如同三明治結構,硅含量每提升1%都可能引發容量衰減與安全風險。榮耀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2020年組建特種電池戰隊,啟動“硅含量極限挑戰”計劃。
這支團隊在3年間進行了70多輪驗證,嘗試了1000多種材料,然而,就像在迷宮里尋找出口,團隊始終無法突破超高硅電池的穩定性瓶頸,于是,公司決定暫緩自研、轉向聯合開發。
但這只是序曲,在榮耀與合作伙伴推出5%硅含量的青海湖電池、實現折疊屏“毫米時代”突破后,那支“倒下”的團隊卻悄然重啟征程。他們再度突破認知邊界,首創“超級膠水”技術——一種具有自修復功能的納米級粘結劑專利技術。
這一突破帶來了驚人成果:全新青海湖電池硅含量達到25%,遠超行業水平,能量密度高達901瓦時每升。更令人驚嘆的是其物理形態——由厚度僅0.18毫米的“刀片”電池單元組成,比傳統電池減薄50%以上。據工程師介紹,這項靈感源自壁虎斷尾再生的創新,讓硅顆粒在充放電過程中實現動態平衡。
從太空纖維到柔性鎧甲
如果說電池是智能手機的“心臟”,那么后蓋材料則是守護安全的鎧甲。傳統鈦合金厚重、碳纖維易碎、玻璃纖維受限的困境,曾讓工程師們一籌莫展。直到某天,一顆墜落的鋼筆帽引發了材料團隊的靈感:“如果地球找不到答案,為什么不抬頭看看星空?”
這個看似天馬行空的想法,最終催生了改變行業的“金絲軟甲”。通過對國際空間站牽引繩的逆向工程研究,研發團隊發現宇航級纖維兼具超高強度與輕盈特質。但要將直徑0.014毫米的纖維編織成手機后蓋,難度非常大。
投資數千萬元改造產線、自主研發納米級表面處理工藝、培訓百名特級技師……歷時18個月的攻堅戰,研發團隊最終織就了密度達4500支/平方厘米的航天纖維織物。這種僅有指甲蓋大小的后蓋蘊含超10萬根纖維,抗沖擊性能較傳統材料提升40倍,真正實現了“以柔克剛”的科技美學。
榮耀首席執行官李健介紹,在深圳坪山的榮耀智能制造產業園,一塊指甲蓋大小的手機后蓋正經歷著精密加工程序。顯微鏡下,超過10萬根直徑僅0.014毫米的航天特種纖維縱橫交錯,織就比鋼更強、比紙更輕的“金絲軟甲”。這不僅是材料科學的奇跡,更是企業將專利技術轉化為產業競爭力的縮影。
材料創新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在屏幕模組實驗室,研發負責人張田芳展示的顯示屏模組歷經兩年研發、數十版方案迭代、數百次材料更換,通過50萬次不同溫濕度環境下的彎折測試,最終實現如紙張般的輕盈質感與數倍于傳統屏幕的強度。
0.04至0.003毫米的精度跨越
鉸鏈是折疊式手機的關鍵組件之一,當行業鉸鏈組裝精度停留在0.04毫米時,榮耀的工程師提出了大膽的想法:“我們要把誤差控制在頭發絲直徑的十分之一以內。”
“產品量產迫在眉睫,但行業產線組裝精度極限只有0.04毫米。”李健回憶當時的困境說道。當工程師向手搓高精度螺絲的老師傅求教時,得到了六字真言:“眼要準,手要熟。”傳統工匠能憑肌肉記憶判斷微米級公差,但規模化生產需要新路徑。
這場精度躍遷的幕后功臣,是一款名為“魯班大模型”的 AI專利技術。通過深度學習百萬級裝配數據,運用 AI專利的系統能同時對500個零部件特征點進行亞微米級分析,配合12.5萬次/秒的并行運算,讓零部件匹配嚴絲合縫,手機良率大幅提升。更令人驚嘆的是,這套系統具備持續進化能力,每天在產線上自主優化參數,仿佛擁有永不疲倦的“工匠大腦”。
如今,“魯班大模型”將鉸鏈組裝精度從0.04毫米提升至0.003毫米——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二十分之一。在深圳坪山智能制造基地,這套系統正以難以想象的精準度,為每臺折疊屏手機賦予嚴絲合縫的機械之美。截至目前,公司累計提交 AI相關專利申請量超2100件,涵蓋操作系統、影像算法、電池技術等核心領域。
方飛表示:“榮耀進入折疊屏領域時一窮二白,沒有任何圖紙。如今通過專利轉化,已實現折疊屏關鍵技術100%自研。”
專利矩陣形成價值閉環
企業辦公樓里,專利墻上的一組數據格外醒目:全球專利申請主要涵蓋芯片、影像、AI、通信等核心領域。在這些閃光的數字背后,是獨特的創新生態體系在運轉。
記者翻閱《榮耀環境、社會及負責任治理報告(2024年)》發現,創新和專利轉化貫穿企業發展始終。當自研團隊在超高硅電池技術上遭遇瓶頸時,榮耀沒有固執己見,而是轉向產學研合作,加速技術熟化。這種開放協作的模式在鉸鏈技術上再次顯現。面對0.001毫米級的精度挑戰,工程師從傳統工匠的“眼準手熟”中獲得靈感,將老師傅幾十年的肌肉記憶轉化為 AI模型的訓練數據。“魯班大模型”不僅突破了產線精度,更建立了一套“人機協同”的智能制造標準——在深圳坪山的
L4級智能工廠,AI負責微米級的精密計算,工匠專注于創造性問題解決,兩者形成互補增強的創新閉環。
這種高效轉化得益于其獨特的“三螺旋”創新體系:技術研發端建立“預研一代、開發一代、商用一代”的梯度機制;產品端實行“毫米級創新”策略,將每個技術突破分解為可感知的用戶體驗升級;生態端通過專利授權、聯合開發等方式,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進步。例如青海湖電池技術,已形成從硅基材料、粘結劑到電池封裝的完整專利組合,不僅應用于折疊屏手機,還在筆記本電腦等領域探索延伸。
如今,專利轉化帶來的產品競爭力,每年支撐超920億元的營業收入,而這些營收又使得企業能夠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榮耀的發展軌跡印證了這樣一個真理:真正的技術突破永遠生長在產業需求的土壤中。(本報記者 陳景秋)
(編輯:劉珊)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