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7-10 09:36:30 來源:知識分享 作者:熱點
◎記者 黃坤
浮動管理費的旱澇保收“風”,從公募基金吹到了銀行理財。打破
近期,浮動費的風吹銀行理財公司開始探索與理財產品業績表現掛鉤的管理浮動管理費機制。業內人士認為,行理將管理費率與產品業績掛鉤,財業打破了銀行理財公司“旱澇保收”現象。旱澇保收這不僅能提升理財產品的打破透明度,強化銀行理財公司與投資者的浮動費的風吹利益綁定、風險共擔,管理也有利于銀行理財市場從“重規模”向“重回報”轉變。行理
管理費與產品業績掛鉤
“我買的財業銀行理財產品,不管收益好壞,旱澇保收銀行理財公司收的打破管理費一分不少。”提到銀行理財產品,浮動費的風吹紀女士就忍不住“吐槽”。
像紀女士這樣的投資者不在少數。如今,“無論產品盈虧,投資者都要付管理費”的情況正在發生改變。記者注意到,繼公募基金之后,銀行理財公司也開始探索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
已有理財公司“小試牛刀”。7月7日,招銀理財發布消息稱,旗下一只含權理財產品采取創新費率模式:固定管理費讓利客戶;或有管理費分檔計提,與產品業績掛鉤。
招銀理財相關人士表示,推出管理費分檔計提產品,一方面是經過對市場點位、產品策略、投資經理風格理念、歷史業績等多方面評估,希望通過費率機制創新綁定管理人與投資者的利益,向投資者傳達信心;另一方面,隨著新經濟、新消費等漸成趨勢,以及中長期資金入市等推動,今年以來權益市場風險偏好明顯提升。“我們希望通過發行創新費率機制、高含權的理財產品,吸引更多潛在客戶關注多策略理財,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體驗。”招銀理財相關人士說。
此外,華東某銀行理財公司人士透露,近期在研究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嘗試將管理費與業績回報直接掛鉤,“之前收益和理財產品業績不掛鉤,所以各家機構都在拼規模”。
銀行理財市場打破“旱澇保收”
將管理費與產品業績掛鉤背后,是銀行理財行業從“重規模”向“重回報”轉變。
截至2024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近30萬億元,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65%。“產品規模越大,管理費掙得越多,卷規模、卷排名是銀行理財市場常態。”某銀行理財市場研究部人士坦言,浮動管理費機制的引入,促使銀行理財公司更加注重產品的業績表現。
讓費率浮動起來,須具備觸發機制和浮動比例兩大要素,目前銀行理財市場主要有兩種收取方式:一是固定管理費+管理費分檔收取;二是凈值低于1不收取管理費。
“這兩種方式,本質上都是為了打破‘旱澇保收’,提升客戶體驗感。”上述華東銀行理財人士告訴記者,比拼規模不可持續,要有新的“錨”來衡量銀行理財公司和投資經理的表現,提升投資回報水平才是硬道理。
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的核心特點,就是管理費與產品業績掛鉤。對投資者而言,費用支出將更加合理。“業績欠佳時管理費少收,可以減少投資者在產品表現不佳時的成本支出。”普益標準研究員張翹楚說。
新模式下,銀行理財公司將更加關注產品的收益表現。“這意味著,銀行理財公司與投資者的利益綁定,風險共擔,將激勵銀行理財公司做好投資管理,盡可能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而非簡單的產品規模擴張。”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
提升權益投研能力
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理財公司推出浮動管理費產品,有助于開拓權益投資領域的市場份額。銀行理財公司應提升權益投研能力,積極把握市場機會。
張翹楚表示,一方面,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更適合權益類、混合類產品,這有助于推動銀行理財公司加強權益市場方面的投研團隊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銀行理財公司通過該模式,能更好地切入高凈值客戶的多元資產配置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理財公司須提升權益資產投研能力,平衡好市場機會與波動控制。
上述銀行理財市場研究部人士稱,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下,銀行理財公司應更加注重優化投資策略、提升產品收益,加強風險控制,這樣才能提升客戶投資體驗感,形成管理人履職效能與投資者回報訴求的正向協同。
“當前,權益資產性價比占優,部分行業和指數的估值相對較低,同時AI產業革命帶來大量投資機會。我們正在關注AI產業鏈及受益于AI應用的板塊、新質生產力領域、制造業板塊等。”某銀行理財公司投資經理說。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責任編輯:江鈺涵
理財 投資者 理財產品 收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