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實探糧交會:全谷物受捧,“黑科技”爭艷
時間:2025-07-15 17:34:18 出處:熱點閱讀(143)
中國商報(記者 馬嘉 文/圖)在10萬平方米展區內,黑科技糧食產業上演“更新進行時”。實探受捧7月12日至14日,糧交第七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以下簡稱糧交會)在沈陽舉辦。谷物中國商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爭艷全麥面包、黑科技雜糧米糊等全谷物食品成為企業競相布局的實探受捧新亮點;與之相呼應,在展館內,糧交智能碾米設備“現吃現碾”保留谷物營養,谷物低溫循環烘干設備精準鎖住谷物鮮度……端穩“中國飯碗”,爭艷既需滿足舌尖上的黑科技健康要求,更要依靠藏糧于技的實探受捧硬實力。
第七屆糧交會參展企業超過4000家。糧交
企業爭相布局 全谷物成為消費新寵
走進主糧企業展區,谷物全麥面包、爭艷高纖餅干、混合雜糧米糊等產品占據醒目位置,成為企業爭相布局的焦點。
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的展位,一排高纖維饅頭、面包、油莎豆奶等特色食品旁圍滿試吃人群。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油加工研究所副所長劉明告訴記者,這次大會展出的一些高纖維食品都是首次亮相。過去將麥麩、米糠添加在面包里后口感很粗糙,現在通過生物技術聯合物理改性加工技術,在保留營養的同時實現柔軟口感。
參展觀眾品嘗全谷物食品。
從基礎原料到即食產品,高纖維產品的創新品類不斷涌現,除了健康屬性外,對每一粒糧食“物盡其用”也成為其核心競爭力。劉明表示:“以大豆豆清水飲料為例,大豆在豆腐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黃漿廢水。我們通過對黃漿廢水高效減菌滅酶、豆腥味脫除掩蔽、穩態化調配,使其成為安全、營養、美味的大豆豆清水飲料產品。該產品富含大豆異黃酮、大豆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質。”
記者觀察到,富含膳食纖維的全谷物產品已從概念走向貨架主流。此次大會共有4000多家企業參展,多數主糧企業均在展位擺出了藜麥、燕麥、黑小麥等創新產品。
位居全國掛面產能第一、小麥加工量第四的金沙河集團已開發了超過20種全谷物產品。金沙河集團工作人員劉笑微表示:“長期以來,由于生產工藝、苦蕎口感等多種因素限制,市場上并沒有使用100%蕎麥粉生產出的100%蕎麥掛面。我們通過反復試驗,今年開發的100%蕎麥掛面新品銷量非常好。我們確實感覺到,消費者對掛面產品健康化、功能化的需求在不斷增加。我們也認為,全谷物產品的開發前景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廣闊。”
在展會上,谷物雜糧類產品較受歡迎。
消費者的健康需求是企業創新的核心驅動力。沈陽皇姑區工商聯鄉村振興專委會副主任、沈陽蒲倉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侯佳平直言:“以七色糙米為例,在電商平臺單月的銷售額能夠超過2000萬元。我們推出的復合谷物系列產品銷量也在增加。我認為,近三年全谷物市場年增速穩定上漲,相關產品正從概念走向百姓餐桌。”
“糧食產業正經歷從量到質的深刻變革。”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譚斌告訴記者,“在今年糧交會展出的產品中,全谷物產品越來越多 ,也說明健康消費升級正推動糧食產業的發展。我們希望打通全谷物需求端與供給端的堵點,改變消費者‘不愿吃、不愿買’,企業‘不愿產’的局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推動全谷物食品供給和消費實現動態平衡是有成效的。”
科技護航產業 糧安營養有“支點”
科技元素深度融入產業鏈各環節,成為保障糧食營養與安全的關鍵支點。
在智能裝備展區,記者看到,一臺通體銀灰的智能碾米機前圍滿了觀眾。工作人員放入稻谷,輕觸屏幕,機器內部即刻開啟柔性碾磨。“低溫低速加工保留胚芽和糊粉層,”工程師強調,“維生素B1、膳食纖維等核心營養留存率超85%,遠超傳統精米。”
在糧交會現場,糧食倉儲環節的“黑科技”較受業內關注。中科芯禾(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在現場發布了芯禾機器人平倉系統。中科芯禾(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傳統的糧倉平倉作業一直是糧食倉儲管理中的“老大難”問題,而芯禾機器人系統在中控平臺統一調度下,僅用5臺機器人,1小時內便可高效完成1400平方米糧倉的平整作業,關鍵之處在于其全程糧食損耗極低,最大程度保障了儲糧的完整性。這項技術顯著降低了糧食在倉儲環節的損失,為未來實現“吃干榨盡每一粒糧食”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芯禾機器人平倉系統引圍觀。
“過去糧食行業拼價格,現在重品質。智能裝備代表未來的方向。”有采購商在觀看常州禾信錦穗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的糧情監測系統時感嘆道。
常州禾信錦穗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蘭德金指著動態演示屏說:“我們的設備能有效感知儲糧生態環境,對溫度、濕度、氧氣含量、蟲霉關鍵影響因素進行監測與預警分析。該系統首創‘蟲害動態預測+生態決策’雙引擎模型,使用專利配方的廣譜引誘劑通過糧堆氣流擴散,形成立體誘捕網絡,在不使用化學藥劑的前提下有效抑制書虱等害蟲,相比傳統方式可降低50%至80%的蟲損,顯著降低了人工巡檢強度。”
中儲糧的展臺則像一個小型“移動實驗室”。他們的糧食安全快速檢測系統正在同時處理幾份樣本:重金屬檢測模塊的指示燈快速閃爍,不到8分鐘,元素含量數據已上傳至云端平臺。“智慧糧庫平臺能實時看到所有檢測報告,還能預警。”工作人員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動,一條條檢測數據流清晰呈現。
智能設備正在進行糧食檢測。
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全國各地共實施糧機升級改造項目1057個,推廣應用糧機裝備約3.3萬臺(套),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硬件基礎。
端牢“中國飯碗” 糧食產業升級進行時
當健康理念碰撞科技動能,一粒谷物從田間到舌尖的旅程正被重新定義。糧交會現場傳遞的強烈信號表明:滿足舌尖上的健康需求,離不開藏糧于技的堅實支撐。在保障糧食安全的新征程上,科技賦能與消費升級的雙輪驅動正在重塑中國糧食產業的未來圖景。
作為糧食行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家級盛會,糧交會已成為觀察中國糧食產業發展的最佳窗口。據悉,今年糧交會以“糧安天下聚合力、產銷融通促發展”為主題,展覽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共有4000多家企業、2萬余名業內人士參展參會。
2021年,財政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出臺《關于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的意見》。數據顯示,全國各地已累計落實財政資金421億元,帶動社會投資752億元,支持項目8011個,糧食綠色倉儲、品種品質品牌、質量追溯、機械裝備、應急保障能力、節約減損健康消費“六大提升行動”全面實施。
糧交會已成為觀察中國糧食產業發展的窗口。
本屆糧交會正是階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在展會現場,琳瑯滿目的優質糧油產品成為主角——從富含營養的胚芽米、全麥粉,到適合特定人群的功能性谷物食品,再到地理標志保護的特色糧油品牌,彰顯著產業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深刻轉型。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煥鑫表示,本屆大會聚焦糧食流通,是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圍繞糧食產業全鏈條、各環節,面向廣大消費者對優質糧油產品的需求,開展產品、技術、服務等交流,為廣大企業創新發展、共商合作搭建平臺,為推動糧食流通提質增效、服務于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貢獻力量。大會突出科技創新,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積極探索。搭建涉糧院校、糧食企業、糧機企業深化產學研用融合的載體,激發科技興糧、人才興糧活力,引導更多資源投向糧食產業升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