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散裝”到“合流”:刷屏的蘇超,正改寫江蘇的經濟敘事
時間:2025-07-12 13:14:25 出處:知識閱讀(143)
在中國經濟版圖中,散裝江蘇恰似一位成績優異卻心懷隱憂的從到超正“學霸”。
2024年,合流江蘇以13.7萬億的刷屏事GDP總量穩居全國第二,旗下的蘇的經蘇州、無錫、改寫南通等城市,江蘇濟敘構成了令人矚目的散裝“最強地級市天團”。
然而,從到超正在經濟增長的合流浪潮中,江蘇也面臨著“增長動能何處尋”的刷屏事時代之問。傳統制造業轉型壓力嚴重,蘇的經新興產業培育尚需時日,改寫區域發展的江蘇濟敘均衡性也有待進一步提升。
而長期被冠以“散裝江蘇”的散裝稱謂,既是對這片富庶之地的13座城市各自鮮明個性的形象描述,同時也是對其內部難以整合發展的無奈調侃。
然而就在今年初夏,一場看似與宏大經濟敘事關聯不大的省級足球聯賽,卻出人意料地成為打破僵局的“奇兵”。
它既無天價球星撐場,也未投入巨額資金進行宣傳推廣,卻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悄然重塑著這片土地的經濟結構與文化脈絡。
這,便是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蘇超)的故事,其意義遠超足球本身。
蘇超的創辦者們在籌備之初就精準洞察到:在這個利益博弈激烈的時代,單純依靠物質利益來吸引受眾,不僅成本高昂,而且難以形成長久的凝聚力。
相比之下,情感共鳴才是建立深層聯結的“超級紐帶”,由此跨越地域、年齡、職業的界限,在人們心中激起持久的漣漪。
對于有著“散裝江蘇”之稱的這片土地而言,省內13座地級市長期以來在經濟、文化等領域各自有著獨特風采。
江蘇省人文地圖
從南京的六朝古都底蘊、蘇州的江南水鄉韻味、徐州的兩漢文化遺風,到南通的近代第一城傳奇……這些迥異的城市標簽,既展現了江蘇的多元魅力,卻也在某種程度上形成城市間的“隔閡”。
不過,看似獨立的城市文化基因,恰恰也是江蘇人共同的精神財富,更是打破 “散裝”局面,凝聚全省情感的最佳切入點。
因此,蘇超沒有選擇用重金邀請大牌球星、大規模廣告轟炸等常規手段打開市場,而是將第一腳“世界波”踢向了江蘇人毫不遮掩的地域情節。
最能體現這種情感的,便是代表每座城市歷史記憶的球隊符號。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江蘇擁有不可勝數的歷史與文化瑰寶。
南京古城墻作為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承載著六朝興衰、大明風云。
江蘇省人文地圖
蘇州園林,以拙政園、留園等為代表,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藝術,成為江南文人審美與生活哲學的具象化呈現。
南通藍印花布,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已有數百年歷史,僅南通博物苑就收藏了3000余件相關實物和資料;揚州五亭橋,造型秀麗,既有南方之秀,又具北方之雄,可謂中國古代橋梁建筑的杰出代表。
因此,蘇超對這些承載城市文化記憶的符號進行深度挖掘與現代轉化,并將其巧妙融入球隊視覺設計中。
比如,南京隊的徽章以明城墻的垛口為輪廓,內部鑲嵌代表六朝古都的六枚玉璧;蘇州隊戰袍采用園林花窗的鏤空設計,將足球元素與窗格紋樣結合;南通隊的圍巾上,藍印花布的經典紋樣與足球軌跡交織,形成獨特的視覺語言。
江蘇城市足球聯賽各市隊徽
而根據相關報道,蘇超開賽以來,各類帶有城市文化元素的周邊產品銷售額就達到近千萬元,其中南京明城墻主題球衣、蘇州園林紋樣足球襪等單品銷量位居前列。
通過將文化符號轉化為可觸摸、可穿戴、可傳播的品牌IP,印有城市形象的球衣不僅讓球迷找到身份歸屬,也激發出更多的情感認同。
當一位南京球迷穿上帶有明城墻元素的隊服時,他所消費的已不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球衣,而是對自己身處這座千年古都的真切自豪感。
當身著印有赤色漢兵馬俑圖案隊服的徐州球迷,在看臺展開“大風起兮云飛揚,徐州足球戰四方”的巨型橫幅那一刻,喚醒他的已不單純是體育激情,更是沉睡在血脈深處的厚重歷史記憶。
各城市球迷為徐州加油 圖片來源:徐州發布
可以說,蘇超這種以文化為核心的品牌戰略,精準擊中了當代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并將民眾心中早已存在的情感能量通過引導、匯聚并最終引爆。
當文化情感的火種被點燃,蘇超背后的團隊又立即轉向商業變現的深耕。
可如何將線上的刷屏熱度與線下的觀賽熱情轉化為實際消費呢?
答案是通過體育賽事對關聯消費的帶動。
體育經濟學中有個理論,大型體育賽事對關聯消費帶動系數可達1:6,即每1元賽事收入能拉動6元左右的相關消費,這為蘇超營造的消費新場景提供了數據支撐。
而江蘇在這方面也頗有經驗。
國家體育總局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江蘇開展“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活動,分批發布“跟著賽事去旅行”體育賽事清單150項,共舉辦各類賽事活動502項次,累計68.1萬人參賽,帶動客流615萬人次,拉動住宿、餐飲、旅游消費30.3億元。
“跟著賽事去旅行”2024環太湖賽
江蘇這種模式也并非孤例,日本職業賽中著名的J聯賽,就是極具代表性的“地域密著型運營”模式,即通過賽事聯動地方特產銷售,帶來年均數百億日元的收入。
無論是參考海外案例,還是省內實操經驗,蘇超在本土化實踐中早已摸索出更具爆發力的消費轉化路徑。
依靠江蘇便利的交通資源,通過“賽事+文旅”的深度聯動,蘇超也逐漸構建了以球場為核心、輻射全域的消費生態。
我們不妨跟隨南京球迷老李去連云港看球的體驗,具體感受一番“賽事+文旅”帶來的“場景革命”。
周六早上7點,早已網上搶票成功的老李從南京出發,10點半就在連云港主場外排隊等候;看完球賽,他順手帶走兩箱梭子蟹趕往鹽城;晚上9點,他已經和朋友在鹽城市區夜市用“觀賽消費券”吃起東臺魚湯面。
老李的一天行程,就是蘇超營造的“場景革命”縮影。
其中核心邏輯是將單一的90分鐘“觀賽”行為,解構成一個集“文、旅、食、住、購”于一體的復合式體驗消費氛圍。
換句話說,蘇超的角色,從一個賽事組織者,逐漸轉變為一個區域消費的“流量調度中心”,讓省內城市不再被動地等待觀眾到來,而是主動地為觀眾設計一整套“入城”的消費路徑。
在此過程中,江蘇省也展現出積極態度,通過協調13市的文旅局,蘇超賽事被分別納入各自的周末游清單;聯合銀聯推出滿減券,最大限度實現消費讓利;又以“票根優惠”串聯區域內的所有商戶,給球迷打折……
為了不斷擴大消費場景,江蘇省還通過專項資金打造一系列“觀賽+旅游”套餐,推出“足球文化主題線路”,如揚州的“看球+瘦西湖夜游+早茶”,淮安的“看球+紀念館+龍蝦宴”,直接帶動相關城市周末酒店預訂量暴增。
江蘇13城專屬旅游路線
江蘇還分別開出G9253/1次高鐵(南京往返淮安)、G9256/5次動車組專列(蘇州往返連云港)等“蘇超專列”,每日運送數千名球迷,并貼心附贈各地旅游景點門票。
此外,球迷們手機中的“蘇心游”小程序升級后,不僅能顯示各地風土人情,還能整合消費券發放、景區預約等功能,方便球迷參觀游覽各地景點。
據江蘇省體育產業集團預測,“蘇超”整個賽季將創造超3億元綜合經濟效益,平均每個城市增收2000余萬元,并帶動6個主場城市的銀聯異地渠道文旅消費總額增長14.63%。
圖片來源:新華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
可以說,在這條精心設計的觀賽到消費路徑上,每一個環節都在創造價值。
官方的小程序是流量的入口和數據沉淀的平臺;與文旅部門的深度合作,盤活了城市的存量旅游資源;媒體之間的協同則將這些生動的場景放大,吸引著更多潛在的消費者;而遍布全省的球迷社群,則構成了最具黏性的私域流量池,扮演口碑傳播與消費轉化的關鍵角色。
這場革命的深刻之處在于,蘇超不僅將體育賽事的“潮汐式”人流,轉化為了城市消費的“持續性”現金流,還通過重塑消費場景,成功地構建起一個從情感共鳴到商業價值實現的完整閉環。
如果說之前講述的是蘇超在文化與商業層面的戰術成功,那么其真正價值在于,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為“散裝江蘇”這道世紀難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不妨設想一個場景:當江蘇兩座昔日在旅游與經濟上存在競爭關系的城市,兩市文旅局長在賽后休息室里沒有復盤勝負,而是在一張地圖前,探討如何通過不斷發酵的地域話題將各自城市IP價值最大化,會是多么令人興奮的發展場景。
常州VS揚州期間,常州推出“持揚州身份證免費游A級景區”活動
聯賽的積分榜,也在某種意義上成了一張流動的、動態的區域合作“英雄帖”:今天我到你的城市看球消費,明天你來我的主場體驗文化,要素的自由流動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在省內徐徐展開。
這種變化,正深刻展現出如今區域發展的變遷邏輯。
從這點來說,蘇超如同一條鲇魚,攪動了過去相對固化的區域行政與市場邊界,創新性地構建了一個體育平臺,讓城市間的互動,從過去零和的政績競爭,轉向了可以實現共贏的市場合作。
最重要的,這種自下而上的協同,是一種基于市場規律的“柔性整合”,其效率和生命力遠超傳統的行政指令。
再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蘇超也儼然成為江蘇探索賽事經濟的“中央廚房”與“創新孵化器”。
當鹽城的“觀鳥+觀賽”訂單突破2萬單佳績、常州“9.9元門票+蘿卜干炒飯”套餐帶動線上蘿卜干品牌線上銷量翻番時,江蘇各市或許可以結合自身資源進行調整,從中更快找出推動推動本地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而站在更深遠的視角下,蘇超也成為凝聚江蘇的一次久違的“全省共識”。
當不同城市的球迷為了同一個“江蘇冠軍”的榮譽而戰,當全省的媒體、企業、民眾都在關注同一個話題時,那種無形的、超越地級市界限的“江蘇人”的身份認同正悄然被塑造和強化。
令人欣喜的是,這種文化上的向心力,也最終會投射到經濟層面,為未來更高層次的產業協同、供應鏈整合乃至統一大市場的構建,奠定堅實的社會心理基礎。
我們從中似乎也得以悟出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區域一體化的真正實現,不僅需要頂層設計的藍圖規劃,更需要千千萬萬民眾能夠參與其中的、有溫度的載體。
蘇超,正是這樣一個載體。它用一場場足球賽,將宏大的區域經濟戰略,演繹為每個普通人都能感受到的城市發展激情。
綠蔭場外,城市間的合作,也將不只是足球,更是一場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鳴與經濟共舞,讓“散裝”的江蘇在綠茵場上奏響協同發展的新樂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