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首程控股葉芊:具身智能走過“嬰兒期” 2025是交付元年
時間:2025-07-15 22:32:30 出處:綜合閱讀(143)
出品 | 網易科技《態度AGI》
作者 | 崔玉賢
編輯 | 丁廣勝
“相比泡泡瑪特等廣受關注的嬰兒期消費品牌,目前機器人領域的對話公眾關注度仍顯不足。然而,首程作為未來社會的控股關鍵基礎設施,機器人應當獲得與其發展潛力相匹配的葉芊元年重視?!边@是具身交付首程控股董事會辦公室總經理康雨,回應“具身智能賽道是智能走過否存在過熱甚至泡沫”這一問題時的看法。
首程控股已投資多家具身智能領域的嬰兒期代表性企業,如宇樹科技、對話銀河通用、首程松延動力、控股星海圖,葉芊元年并同步布局醫療、具身交付工業、智能走過低空等垂直領域的嬰兒期機器人項目。近日,首程控股又與超過50家機器人企業達成合作協議,圍繞應用場景開展深度合作,并啟動“機器人綜合體驗店”全球品牌招募計劃。
峰會結束后,首程控股聯席總裁、首程資本總裁、北京首程機器人科技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葉芊以及首程控股董事會辦公室總經理康雨,與媒體展開深入交流,從投資視角分享了他們對具身智能行業發展階段的判斷與下一步戰略方向的思考。
葉芊表示,2025年是機器人產業的“交付元年”,在他看來,誰能夠更快、更穩定地實現產品交付,誰的產品質量更優、成本更具優勢,誰就能率先脫穎而出。
可以說“交付”已經成為具身智能企業競爭的核心與關鍵因素。“以宇樹科技為例,其已順利度過產能、質量與交付等初期關鍵環節,具備了實現規?;哪芰?。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也將遵循類似規律?!比~芊指出。
據悉,宇樹科技CEO王興興日前透露,公司2024年度營收已突破10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實現大幅增長。
盡管行業中已初步形成頭部與次級梯隊之分,但葉芊強調,目前遠未到“一騎絕塵、無法超越”的階段,首程控股希望通過持續賦能,助力被投企業在競爭中贏得主動。
接下來,首程控股將重點關注具身智能賽道中核心零部件制造商及場景交付集成商。葉芊指出,當前多家本體企業已出現訂單激增、供不應求的情況,供應鏈瓶頸亟待解決。
“人力與設備產能短期內難以同步提升,導致行業面臨階段性瓶頸。因此我們將在關鍵部件和交付集成兩個方向重點布局?!比~芊表示,“伴隨機器人加速進入各行各業,圍繞場景交付的需求亦將顯著增長,首程控股也將從這一維度延伸戰略布局。”
以下為首程控股溝通交流的部分內容,已做分類整理:
一、機器人值得更多關注,它的關注還沒有泡泡瑪特高
1、近期機器人的一些比賽、表演都特別的火,想請問一下怎么看待機器人在娛樂產業方面的發展?
康雨:我們觀察到,當前人形機器人在C端市場主要承擔展覽展示、租賃及引流等功能。雖然這些用途看似“娛樂化”,但從我們角度來看,其背后的價值不容忽視。
尤其是在情緒價值的層面,機器人具備了與消費者建立情感連接的潛力。以泡泡瑪特為例,其爆紅正是因為為用戶帶來了情緒共鳴和審美愉悅。機器人產品同樣具備提供陪伴與交互的能力。例如我們投資的多家企業,正在規劃面向消費市場的小型機器人,希望通過人機互動實現情緒陪伴。
此外,這類機器人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能同步進行數據采集,反哺模型優化。我們觀察后認為,這種“邊使用、邊訓練”的方式,有望降低智能系統數據采集成本,是極具前景的技術路徑。
2、如何看待機器人產業未來的發展?
康雨:在我看來,機器人是新時代的智能基礎設施,是通用智能體的具象化體現?;谕ㄓ盟惴ㄅc軟件系統,機器人可以呈現出多種形態。例如,我們在本次戶外嘉年華中展示的水面作業機器人、巡視巡檢機器人,甚至蚊蟲監測機器人,均體現了“鋼鐵+智能”的深度融合。在我們的定義中,這些都屬于廣義上的機器人范疇。
基于統一的算法與軟件,機器人可以適配不同形態與功能。例如在我們戶外嘉年華活動中展示的水面機器人、巡檢機器人、甚至蚊蟲監測機器人,都是“鋼鐵+智能”結合下的具體實現。這些看似“非傳統人形”的機器人,同樣具備極高的產業價值。
3、如何看待這個行業過度競爭或者過熱化的現象?有的企業把商業化放在首位,有的把技術成熟度或者打磨產品放在首位?
康雨:今年年初以來,確實有不少具身智能企業的估值出現數倍增長,我們公司在賬面回報方面也從中受益頗多。但就我個人判斷,目前還不能簡單地認為行業已經進入“競爭過熱”的階段。
如果將具身智能的發展進程比作人類生命周期,目前仍處于“嬰兒期”。事實上,行業當前的出貨量已遠超我們此前的預期,但這主要體現在展覽展示等C端場景,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技術或產業層面競爭。
目前,機器人的公眾關注度甚至尚不及泡泡瑪特這樣的消費品牌。然而,機器人作為未來社會的基礎設施,其重要性遠超當前認知,因此我們認為它理應獲得更高的關注度。
葉芊:目前機器人產業整體仍處于非常早期的發展階段。我的判斷是,具身智能正從“技術突破”階段逐步過渡到“場景落地”階段。不同企業在這個過程中選擇了不同的路徑,有的看起來更聚焦技術,有的則更強調商業化推進,本質上是策略和資源分配上的差異。
我們觀察到,一些頭部企業,尤其是在四足機器人方向,因其產品研發起步較早,得以率先觸達市場,引發用戶關注。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的技術能力遜色,而是它們的“情緒價值”更早地得到了釋放。實際上,在過去的五到十年里,這些企業一直在低調打磨技術,才積累出了如今的穩定交付能力。
產業節奏的變化與技術演進密切相關。以人形機器人為例,其加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源自2022年GPT等基礎模型的突破,拓寬了算法能力邊界,推動了人形機器人在感知、控制等方面的進步。因此,我們看到機器人開始具備后空翻、跑步、武術、拳擊等復雜動作能力,這些都是算法與本體結合后產生的邊際創新。
當前,不少企業正在思考是否采用大模型、是否搭配小模型、成本投入應如何分配等問題,這些都是戰略選擇,而非簡單的技術高低之分。從投資人的角度看,我們更關注如何跨越“技術能力”與“商業落地”之間的斷層。
作為機器人產業的重要投資方,首程控股也在積極承擔起生態構建者的角色,持續推進從“可展示”到“可交付”、“可落地”的產業躍遷。
二、今年是交付元年,交付將是拉開差距的關鍵因素
4、具身的GPT時刻什么時候到來?創業公司誰先做什么事情,會跟其他的公司拉開差距?
葉芊:關于“具身智能的GPT時刻何時到來”這一問題,我們換個視角來看,更關注的是交付能力的轉折點。從我們的觀察來看,2025年可以被視為“交付元年”。
當前,許多具身智能企業的出貨量已達到千臺甚至兩千臺的規模。突破千臺門檻,對于企業而言,是從驗證期邁入規?;l展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應用場景也不再局限于展覽展示或基礎操作,客戶開始明確提出具體需求,例如:產品能否穩定滿足業務場景?價格是否具備競爭力?交付效率能否保障?這意味著,市場已開始由“看熱鬧”走向“看實力”。
因此,在我們看來,2025年的核心競爭點在于:誰能更快實現交付,誰的產品更加穩定、質量更優、成本更低,誰就能率先建立起競爭優勢,拉開行業差距。
5、還有就投資來看,具身智能這個行業的挑戰和風險在哪里?還有就是就具體公司來看,先做什么事情?
葉芊:這是我們投資團隊日常反復思考、不斷挑戰自己的關鍵問題,今天我從整體視角來談談我的理解。
當前市場上的具身智能企業,不論是我們已投項目,還是尚未投資但持續關注的公司,普遍都在積極尋找自身契合的落地場景。有的聚焦醫療,有的切入零售,也有的專注于特種作業,還有部分在探索賽事或教育方向。企業在選擇方向時,主要是基于自身能力邊界與商業判斷做出的決策,不存在絕對的優劣或進展快慢之分。
我們看到,一些面向C端用戶、滿足“情緒價值”的場景,如展覽展示,目前釋放節奏較快,因此企業出貨增長顯著;而像職業教育類的教學教具,也呈現出較好的市場響應。這類細分市場的需求周期通常早于產業批量化落地,在ROI(投資回報率)層面也已有可驗證的成功案例。
從行業整體來看,當前最核心的挑戰仍在于“分化”:融資速度、資金體量、場景拓展與交付能力等多個維度正逐漸拉開差距。融資本身就是一種競爭,有的企業能快速獲得資金、實現規模擴張,有的則相對滯后。長期來看,這種差異可能會進一步導致行業分層。
不過,我認為目前行業尚未進入“贏家通吃”的階段,領先企業與后來者之間的距離仍可彌合。尤其是在第一梯隊中,格局尚未穩定,還存在更多可能性。
我們作為投資方的角色,是持續幫助被投企業以及整個生態體系的伙伴更好地應對競爭、抓住窗口期。從新能源行業的經驗來看,這樣的成長周期往往并不短,因此更需要系統性陪伴與耐心投入。
6、具身智能規模化盈利會是在什么時候,在這個過程中,具身智能公司還有哪些難關需要克服?
葉芊:目前看來,決定企業能否實現規?;年P鍵,依然在于“交付能力”。誰能實現高質量、快速的交付,誰就能更早邁入盈利階段。以宇樹科技為例,其已經成功度過了早期在產能、質量和交付等方面的瓶頸,也因此實現了盈利。人形機器人未來的發展,大概率也會遵循類似的路徑,并不會有本質上的差異。
坦率地講,我們也在持續觀察和判斷機器人賽道的發展節奏。這一行業的發展并非線性可控,而是由技術供給方與應用場景方共同塑造、彼此影響的結果。交付效率、成本控制等因素仍將決定企業在這一過程中“快”或“慢”的步伐。
我認為,有些細分場景具備較強的商業閉環能力,可以支撐多個企業長期生存并實現盈利;但也有部分場景商業模型較為脆弱,可能難以跑通。不過,一旦有一兩個場景真正跑通,能夠支撐企業實現現金流為正,甚至達到上市標準,那就已經是一種勝利。在我看來,具身智能賽道并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好”或“壞”,更多是節奏上的快與慢之分。最終,這仍是一場由產業參與者和賦能者共同推動的長期賽跑,我們相信一定會有若干賽道和企業率先突圍。
7、您覺得中國的機器人發展邏輯和國外有哪些不同,有哪些優勢?您感覺現在目前的機器人產業投資難度在哪兒?您的投資期望值在哪個水平?
葉芊:我認為,中國在機器人領域的優勢非常明確,首先是應用場景。我們擁有廣闊且多元的市場空間,可供各類機器人技術落地和驗證。其次是數據優勢,國內的數據采集在成本和維度方面均具備一定優勢,能夠為算法優化提供更充足的基礎。
就企業端而言,我們觀察到中國的創業者普遍“全維度投入”更強——他們不僅要攻克核心技術,還要兼顧產品交付、場景拓展、成本控制等各個維度。可以說,中國企業家在幾乎所有關鍵指標上都在“卷”,但也正因如此,中國的機器人企業有望像當年的新能源產業一樣,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
我們也在持續思考“硬件本體”與“算法模型”誰更重要的問題。在我看來,兩者缺一不可。但歸根結底,如果產品需要真正交付落地,最終呈現給客戶的一定是“本體”——一個可以實際應用的機器人,而不僅僅是算法本身。后者若無法支撐產品交付與商業閉環,其價值將大打折扣。
因此,我們對國內企業在制造體系、落地效率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綜合優勢持樂觀態度,并認為這將在全球機器人行業競爭中發揮關鍵作用。
三、下一步看好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和場景交付集成商
8、首程控股在機器人賽道上的投資偏好?
康雨:首程控股在機器人領域的投資布局主要遵循兩條核心思路:
第一,我們堅定看好通用智能機器人——即具身智能的發展潛力。在這里我想特別區分一下“人形機器人”與“具身能力”的概念。我們雖然投資了一些人形機器人企業,但我們真正關注的,是它們未來是否具備向具身智能方向演進的能力。我們認為,通用智能機器人是一個“星辰大海”級別的長期命題,也將是我們持續關注與深耕的重點方向。
基于這一判斷,我們已經投資了包括宇樹科技、銀河通用、星海圖、松延動力等在內的一批具備技術與產品潛力的優秀初創企業。從發展趨勢看,我們認為在短期內會逐步看到人形機器人的出貨,并在未來十年內更廣泛地進入各類實際應用場景。
第二條投資思路聚焦于專用型機器人,即那些能夠快速解決特定行業痛點的技術路徑。比如醫療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我們也在這一方向上進行了積極布局,包括通用軟體機器人公司萬勛科技、專注冷鏈物流場景的粵十機器人,以及致力于醫療場景創新的未磁科技、術銳等企業。這些項目雖聚焦細分賽道,但都能在其特定場景中發揮高效能的實際價值。
總體而言,我們在投資端的策略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關注面向未來的通用智能演進方向,另一方面也布局具有明確應用價值和商業閉環潛力的行業型解決方案。
9、在機器人賽道沒有火之前,首程控股在選擇投資標的是出于哪些考慮,有哪些標準,下一步的投資方向是哪些?
葉芊:我們在機器人領域的投資始終堅持幾個核心維度:第一,優先投資“鏈主型”企業與具備關鍵技術的公司。即那些掌握核心能力、在產業鏈中具備主導地位的技術型企業。
第二,關注團隊本身。歸根結底,所有的技術落地和業務實現都依賴于人,因此優秀的創業者是決定企業長期價值的關鍵因素。這是我們始終堅持的投資邏輯。
回顧過去的投資組合,首程控股已在醫療機器人、人形與具身機器人,以及特種機器人等多個細分領域進行了廣泛布局。我們希望通過在關鍵節點上的投資,形成體系化的協同能力,這也正是我們理解的“鏈主”邏輯。
面向下一階段,我們重點規劃了兩個方向:
一是核心零部件領域。當前我們觀察到,許多機器人本體企業由于市場熱度上升,尤其是在展覽展示等C端需求增長后,出現了訂單激增、供不應求的現象。問題往往集中在上游零部件的供應環節。相較消費電子或汽車行業,機器人行業的供應鏈尚不成熟,不具備高度標準化與規?;闹误w系。這一現象導致包括關節模組等關鍵部件企業在加速擴產,但由于面臨招工周期長、設備投產節奏慢等現實問題,短期內產能提升存在瓶頸。因此,我們正在重點關注并布局這一供應鏈核心環節。
二是場景交付方向的集成商或解決方案開發商。從整個產業發展邏輯看,隨著產品逐步成熟并進入實際業務場景,將自然衍生出大量交付與集成的機會。我們判斷,未來機器人行業將廣泛滲透至“千行百業”,而場景化集成與交付能力將成為企業能否規?;涞氐年P鍵。因此,我們也將沿此方向持續拓展戰略布局。
10、怎么看待機器人租賃市場,目前租賃市場正在降溫。純租賃模式門檻比較低,如果要做規?;?,如何將租賃生意的門檻提高?
康雨:在正式布局機器人租賃業務之前,首程控股做了較為系統的行業調研。我們發現,傳統的租賃公司——無論是經營性租賃還是融資性租賃,基本未涉足機器人賽道。原因在于,現階段機器人產品的通用性與穩定性仍不強,導致難以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型,賬算不過來。
此外,傳統租賃公司往往基于金融模型進行評估,而缺乏對機器人產業本身的深入理解。他們很難準確判斷一家機器人公司是否具備可持續的技術能力與交付能力。因此,即便嘗試進入這一領域,通常也容易走“彎路”。
首程控股的優勢在于:我們首先作為產業投資方深度參與企業成長,并基于對技術路徑與市場場景的理解,延伸出能有效輔助企業實現商業落地與可持續增長的能力。我們投出過許多極具潛力的團隊,他們在技術能力上非常突出,在硬件本體設計與算法能力方面可謂頂尖。但從商業化角度來看,很多技術型創始人并不具備成熟的市場拓展經驗。因此,機器人企業普遍面臨“強技術、弱市場”的局面,銷售模型相對薄弱,且產品本身極度依賴實際場景的驗證與迭代。
基于這一行業特性,首程構建了一個鏈接的角色,我們提供四項基礎服務,其中與銷售最相關的是銷售代理與融資租賃。簡而言之,當企業沒有訂單時,我們可以幫助其對接市場資源;當企業有訂單卻缺乏資金時,我們可以通過租賃等金融工具來支持其完成交付。這正是我們設立該業務的初衷:幫助機器人企業打通市場與資金之間的關鍵通道。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還進一步觀察到一個行業“錯位”:大量需求是真實存在的,但供給端未能有效響應。換句話說,當前市場上是“真需求、偽供給”。企業對場景應用充滿期待,但機器人本體產品往往難以直接滿足工業等特定場景的實際要求。
為此,我們也在考慮與垂直場景的二次開發團隊合作,基于已有機器人本體(如宇樹、云深處、松延動力等)的基礎上進行場景定制化開發,提升其適配能力與交付效率。哪怕只是率先實現出貨,對機器人企業而言也具有極強的正向意義。
推動行業實現更高效的供需匹配、實現從“能看”到“能用”的突破,這正是我們成立機器人公司的初衷——并不僅僅是為了從租賃中獲取利潤。正因為出發點不同,我們希望能帶來更具產業價值的結果。
11、租賃會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嗎?
康雨:傳統的租賃模型相對較為“重”,需要在資產端投入大量成本,回收周期也較長。但就機器人行業而言,我們認為在部分場景中,這一模式是有望實現正向回報的。
從實際操作來看,當前機器人租賃主要分為兩類模式:一類是傳統的“低買高賣”或“低買高租”模式,即低價采購、高價銷售或出租;另一類則更強調場景適配和服務能力。
整體來看,目前機器人的BOM成本(物料清單成本)并不算高,而一些熱點場景的客戶需求也相對積極。盡管近期市場略有回調,但在早期高峰期,我們甚至看到某些機器人單日租金高達3萬元。雖然我們并不會采取如此定價策略,但某些場景下確實可實現“一周回本”的快速模型,因此回報周期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長。
不過,這一模式是否能在更為嚴肅、復雜的工業場景中成立,則取決于產品本身的性能與穩定性。如果機器人具備穩定替代人工的能力,其租賃回報邏輯大概率是成立的。但如果設備問題頻發,租賃方則需持續承擔維護成本,運營模型就會變得非常沉重,這是我們認為其中的主要風險之一。
也正因如此,我們正在考慮與專注二次開發的團隊展開合作,圍繞已有本體進行特定場景的適配與優化。我們的目標是優先落地于使用門檻較低、場景較順暢的領域,以實現初期出貨與模式驗證。
總體而言,機器人租賃是否可以成為一種普適的商業模式,目前仍難下定論。但從我們自身的策略來看,會選擇“由易到難”的路徑:先在較為成熟、回本周期清晰的場景中試水,逐步積累經驗與數據,再探索更具挑戰性的復雜場景。只要思路清晰、運營得當,我們相信這一模式具備一定的發展潛力。
延伸閱讀 本文來源:態℃ 責任編輯: 袁雪麗_NBJS26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