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總制片人:刀刃向內,這可能是唯一一部檢察偵查題材劇

【對話/新潮觀魚 嚴珊珊,名總編輯/戴蘇越】
以下為對話實錄:
“這部劇遇到的制片協審單位讓我很感動”
新潮觀魚:彭主任您好,很高興與您交流,人刀刃這次《以法之名》為什么會選擇“檢察偵查”這一“隱藏職能”作為切口?部檢是否有相應契機?
彭誠:在影視劇項目選題上,我們最高檢影視中心的察偵查題材劇核心需求是反映檢察工作,檢察偵查雖說是名總檢察機關的“隱藏職能”,但也是制片重要職能之一,在我們選題范圍內。人刀刃
不過,部檢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察偵查題材劇檢察偵查都只是名總刑事執行檢察廳一項很小的職能,我們之前確實沒把檢察偵查納入主要考量方向。制片
黨的人刀刃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強化對司法活動的制約監督,促進司法公正。部檢加強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察偵查題材劇還有一句至關重要的話——“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這也是《以法之名》的主旨。在這種契機下,《以法之名》才從原來的掃黑除惡題材轉向了檢察偵查題材。
原來劇本已經寫了一稿,后來三年換了三撥編劇,寫了好幾稿,不是因為他們創作能力差,而是主題發生了變化。
新潮觀魚:您曾說《以法之名》不僅是第一部,也有可能是“唯一一部”反映檢察偵查的劇集,這是為什么?在展現“刀刃向內”的過程中,最高檢影視中心如何把握好這個尺度?
彭誠:首先最高檢影視中心資源有限,中心的影視劇項目要力爭覆蓋檢察工作的方方面面,考慮到避免同質化,不可能短時間內進行這個題材的第二個創作。
更重要的是,檢察偵查是“隱藏職能”,“隱藏”意味著保密屬性高,有很大一部分偵查手段絕對不能在影視劇中透露。比如涉及到人員、機構怎么設置?情況怎么推進?這些都要保密,只能有限地通過影視推出。
至于把握尺度,我認為要平衡的不是“尺度”,而是“度”。這種題材肯定有一些不允許表現的地方,這個度就是既不能夸張,也不能枯燥,既不能完全如實表達,也不能不真實,這個度很難平衡。
在內容審查和把關上,最高檢影視中心有十余道程序,并成立了專門的編審委員會,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機制。從項目主題的選擇,到認定、大綱、劇本,檢察實務工作者、法律實務工作者、新聞方面工作人員的前期介入和把控,對主創人員的把關,這些機制都在做“度”的平衡。
這些程序通過后,我們才會對內容進行深度創作,再拍攝。我們做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巡回檢察組》,電影《第二十條》,到今天的《以法之名》,都是整個工作機制有效運作的體現。
新潮觀魚:最高檢影視中心牽頭的項目經過內部把關后,還會遭遇“審查阻力”嗎?
彭誠:不會沒有,肯定有,但就《以法之名》這個項目來說,我其實非常感動。
司法部門是有協審的,在這個項目前期備案和后期成片的審查過程中,我們遇到的協審單位都給予了出乎意料的大力度支持,幫我們進行了內容把關,在審片時間上也給了最高的提速,這點我非常感動。我也借觀察者網新潮觀魚這個平臺公開表示一下我的感謝!
新潮觀魚:您是否擔心觀眾只討論和傳播劇里揭露的“問題”卻忽略劇集想展現的司法進步?
彭誠:當然擔心,而且是非常擔心,因為目前網絡空間環境過于浮躁,不能說是別有用心地引導,但輿論就是很容易被引導至偏激和惡意的方向。不止司法和法治劇的話題,任何話題都是如此。目前《以法之名》也有一些這樣的聲音出現。
我的心得是,我們做這樣的劇,需要掌握的度是立意正、角度正、態度正,如果這三個方向把握住,我相信觀眾和大量網絡用戶是能感受到的。表達有時候會被曲解和利用,但是善意和正義也是能引發共鳴的,這也是某些偏激的聲音未能在網上成為主流的原因。
“法治劇里律師都不是好人?我們來為律師正一正名”
新潮觀魚:我們注意到觀眾對《以法之名》的選角有很多討論,張譯、王勁松、馮嘉怡、劉佳、郝平等演員都是政法劇“老面孔”,這是否反映了行業,包括最高檢影視中心在這類題材的選角上有一種“慣性”?
彭誠:我認為不是慣性,而是法治題材影視選角面臨的問題和難度。觀眾覺得好像就固定這幾個面孔,其實我們在選角時特別希望面向新面孔,但是法治題材有其特性,它是職業劇,以我多年的從業經驗,一旦進入法律行業,職業屬性一定會在這個人身上刻下氣質上的印痕和獨有的特質。在很多新演員身上,可能不容易看到這種特質,如果看不到,就很難去擔起這種角色。
可能觀眾覺得“怎么老是這些人”,其實是我們沒能找到新的合適的人,或者說一個演員在沒有接受法律職業角色磨煉的情況下,TA很難得到這種氣質。萬事都有一個開端,演了一部劇之后TA就會對這件事有心得,對這種角色有經驗,會更容易進入下一個類似的角色。
劇中有兩個檢察官助理用的是純新人,一般這種角色會啟用新人演員。
新潮觀魚:這部劇有沒有新面孔給您帶來了驚喜?
彭誠:董晴(飾 張文菁)就是一個,在我印象里,她之前沒演過法治劇,也沒演過類似形象。我當時看到她的素材,就問這個角色是誰選的,負責選角的總制片人高金璽說是演員自薦,她試完戲就留下來了,可以說這是我們的意外收獲。
《以法之名》張文菁(董晴 飾)
新潮觀魚:“張文菁”這一角色的“出圈”,在您意料之中嗎?
彭誠:實際上我第一次看到董晴的素材,我們就確認她會“出圈”,我還跟工作人員開玩笑“快去找她合影,劇一播她估計會火”。
其實《以法之名》這個劇的出發點就是張文菁律師,是先有張文菁這個角色,才有了這部劇。最初劇本給這個角色的定位是被動的,她被冤枉、又被洗冤、被釋放,但在劇本打磨過程和最后表演定型之后,張文菁成為主動性非常強的一環,這一點跟劇本創作、導演的再加工和董晴的表演是分不開的。
最后回歸到律師的影視形象,在《以法之名》之前,除了以律師為主角的影視劇,所有公檢法題材的影視作品,包括電影《第二十條》都被“詬病”沒有很好地展現出律師的職業,有一種論調稱“所有角色中只有律師是絕對的反派,沒有好形象”。
但在現實中,律師是我們法律職業共同體的一員,是司法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員,是實現依法治國的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重要一環。張文菁這個角色就是我們在此方面做出的重要嘗試,我們作為法律職業共同體,想為律師來正一正名。目前的狀況我們很滿意。
我看到了網友發起的話題#明年最佳女配一定要有董晴#,我也是這么認為的(笑)。
新潮觀魚:傅東育導演提到,蔣欣的表演為“鄭雅萍”注入了生命力。在選角階段,是什么讓你們選擇了蔣欣?
彭誠:檢察官形象難塑造,女檢察官作為女主角的形象的塑造更是難上加難,甚至有的形象得不到真正女檢察官的認可,這是我們心中的一根刺。
最高檢影視中心包括我本人,也在琢磨哪些演員的外形和氣質跟女檢察官契合度高。以此為目標,我和傅導、總制片人高金璽、敦淇討論的過程中,蔣欣這個演員就冒出來了。
開機前,蔣欣進入最高檢進行了三天深度采風,密切接觸了最高檢某位女副廳長——“鄭雅萍”的原型人物之一,豐富了她對這個形象的理解。后來蔣欣定妝照一出來,我說這是最符合女檢察官形象的定妝照了。
我所認識的女檢察官,尤其作為公訴人,經過職業的磨煉,身上都有殺伐決斷的氣質,有一股沖勁,堅決、果敢,這些特質蔣欣身上有。而且她不拘小節,大大方方,她在片場與張譯、李光潔對戲也是這樣,爽朗、爽快,很直接。
我是南方人,長得比較嬌小,我記得我跟蔣欣熟了之后,見面時她能一把給我抱起來,轉兩圈,還掂量兩下,這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見面這樣抱我的人。我覺得這種爽朗挺像女檢察官的性格。
“劇里一家子都是搞法律的,確實反映了部分現實”
新潮觀魚:最高檢從全國抽調十余名檢察偵查專家全程指導,您能否介紹下專家與導演、編劇具體是如何合作的?創作過程中是否存在分歧?
彭誠:這個合作可深了,檢察偵查這種反司法腐敗的職能,面對的對手反偵查能力很強,是勢均力敵的較量,藝術創作者很難想象到,這都需要檢察偵查專家提供素材。“萬海案”就是在湖北、湖南、遼寧等地檢察偵查典型案例的基礎上綜合提煉出來的。
創作中肯定有分歧。檢察官、法律工作者,他們會“死摳”程序、法條,如果他沒有“死摳”細節的精神,案子就可能節外生枝。但是藝術創作是形象化的,因此主創與真正的檢察官之間會有需要融合的過程,這個沒有誰是誰非。
我們影視中心力求在真實事件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化表達,把抽象的法理、枯燥的法條變成觀眾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
新潮觀魚:蘭書記(劉佳 飾)那句“東平就這么小,一家子都是搞法律的”點出了基層司法系統的熟人社會特征,劇中多個角色存在親屬關系(如檢察官喬振興弟弟是警察,檢察官洪亮岳父是省政協副主席),這種“政法家族”的設定是否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些現實狀況?
彭誠:這個問題很好,也很敏感,一開始我跟傅導從最高層面討論主題,就是要展現中國傳統的人情社會跟現代法治社會的矛盾和融合。
“東平就這么小,一家子都是搞法律的”,確實反映了部分現實。首先,因為年輕人的職業選擇多半與環境相關,受到環境和代際的影響,親人、兄弟姐妹之間的影響是很深的,所以很容易出現一家子都是搞法律的情況。其次,這與法律從業者生活的圈子比較窄有關,姻親關系,朋友介紹的對象,朋友的朋友基本固定在某個圈子里,不會鋪出去太遠,這反映了現實。
但我認為這個狀況未來會打破,因為法律已經從前幾年炙手可熱的高分專業變成了這幾年的“天坑”專業,就業比較難,未來學法律的人可能會減少很多。我們現在就感受到了,法律圈子包括檢察院,招不到好的人,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影視劇再普及下檢察官這個職業。
當年《人民的名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好多年輕人知道了檢察官這個行業,愿意從事這個職業,現在的《以法之名》我覺得也能達到這個效果,播出時正是高校招生的時候,我看到至少有三、四個政法院校的招生用上了《以法之名》的海報,我覺得打得很準。
《以法之名》劇照新潮觀魚:有觀眾認為“李人駿”(李光潔 飾)和“許言午”(馮嘉怡 飾)這兩個角色看不透,似乎在“好壞之間反復橫跳”,這種模糊性是否暗示司法腐敗的復雜性?或為過審而設計的“安全牌”? ? ?
彭誠:沒有暗示,我們只是在塑造人,這兩個角色的設計不是出于情節的復雜性或環境的復雜性,而是因為人性的復雜。其實,我們沒有刻意表現“反復橫跳”,而是想展示檢察長和公安局長,他們面對事情的處理方式是什么樣的,領導藝術和領導風格是什么樣的。觀眾理解為反復橫跳,我覺得很有趣,很可愛。
這也不是為過審做的“安全牌”,反而是藝術的考量,有真實的表達在里面。《人民的名義》播出后,我們發現觀眾對“窺探”相對高一點層級的領導的官場生態是有興趣的,可能大家平時接觸不到,想知道那個層面如何抉擇,如何開會。我們也想如何在《以法之名》里表現有一定職級的領導的領導藝術,所以沒有那種黑白分明直給的描寫。
我不希望觀眾對公安局、檢察院這兩個單位的領導,就只有一個政治性正確、“偉光正”的刻板印象,我們希望人物展現多面性,作為政法系領導,有自己的弱點、欲望和想法,而他們最終如何選擇才展現了法律人的特質。
新潮觀魚:這部劇在社交媒體引發了廣泛討論,比如“體制內聚餐有多講究,座位都是門道”“高啟強來了東平都只能賣魚”,還有觀眾通過人物使用的手機品牌來猜測角色是黑是白,對于觀眾自發形成的討論話題,您有怎樣的觀察和感受?
彭誠:我覺得觀眾太可愛了,我們本來是想埋線,埋一根針,但是觀眾直接揭出了一把鐵錘,一把刀,這是始料未及的。體制內聚餐的講究、座位的講究,不是沒有,但也沒有像觀眾想的那么刻板,但觀眾對這種高層討論的欲望一旦生發,容易往更夸張的方向去解讀,這是可以理解的。 ? ?
最高檢影視中心的制片人日常密切關注觀眾的評價,我自己看劇也會看彈幕,會搜集網上討論的內容,這些都是我們改進創作的方式和途徑。
“觀眾說,《以法之名》沒有短劇味,我很欣慰”
新潮觀魚:《以法之名》采用了36集的體量,在當前平臺普遍偏好短劇集的情況下,這種體量不多見,主創團隊如何平衡敘事完整性與市場風險?
彭誠:各大平臺在各種場合討論短劇、長劇都提到了“內容為王”,喊口號容易,但做到很難。
我們想做的是全民向的電視劇,不是小圈層的東西,確實需要大體量的支撐。而且我們討論后認為,全民向的電視劇如果內容做得好,也是有市場的。
檢察偵查是一個嚴肅又不為大眾所知的主題,要把它講好,一定要有好內容支撐,所以我們的共識就是要先把市場考量放在一邊,以內容為主來補它的形式。
劇播的時候有觀眾討論,《以法之名》沒有任何短劇味,沒有強反轉,沒有強烈的爽感,我感覺很欣慰,觀眾看到了我們的努力。
這三年的創作過程中,短劇、微短劇占領市場的速度令人吃驚,但我們堅持把內容為王做下來了,其實還是有一些忐忑,不知道能不能被市場接受,到目前為止我認為結果是好的。
新潮觀魚:16、17集更新后,有觀眾認為指導組解散拍了兩集,案件沒有推進,一直在抒情,甚至有些“拖沓”,您怎么看?
彭誠:其實16、17集我看過很多遍,每次譚維維唱的插曲《人間道》一響起,我依然熱淚盈眶。我不能要求別人跟我審美取向一樣,但我認為這兩集的鋪墊和情緒烘托對人物塑造至關重要,是必需的,一點都不拖沓。
三個主角都得到了表現,介紹了洪亮的來處,他的家庭背景和游移,去處如何選擇?李人駿當年在學校的意向,萬海案后的志得意滿和不被兄弟理解;鄭雅萍的性格也得到了升華。這兩集有起承轉合的作用,不是所有作品都要像短劇一樣,三分鐘內要有幾個耳光、幾個反轉、幾次爽,幾次哭鬧。全民向的劇不是這么一個邏輯,如果都以強情節、快節奏要求一個全民向的劇,太偏頗了。
新潮觀魚:這部劇歷經三年創作,作為總制片人,可以分享一下和優酷(敦淇工作室),以及傅導的合作感受嗎?
彭誠:我們合作得非常愉快,我特別感謝敦淇和傅東育導演對我們影視中心工作的支持。其實大家都有各自立場,我還記得,拍攝到后期,我們影視中心會從法律和檢察工作的角度提一些要求,提得有些“過分”的時候,敦淇跟他的工作人員囑咐“影視中心最后決定怎么做,我們就怎么做,不容商量”。因為我們中心有時候決策也會有失誤。這句話對項目最后能夠順利推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藝術家都有自己的脾氣,傅東育導演在人物性格設置和人物命運走向上與檢察顧問和有些主創存在不同意見,我去找傅導,只說了一句話——“我們的立場和立意都是一致的,我們是同一個方向的,我們是一伙的”—— 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我們仨的關系,傅導聽完就做了藝術上的妥協。我們只有在目標一致、立意一致、訴求一致的情況下,才能特別好地推進一部影視劇。
新潮觀魚:您希望通過這類影視作品,搭建怎樣的檢民溝通橋梁?
彭誠:相對于公安、法院,檢察院的工作與普通觀眾有一定距離,最高檢影視中心希望通過影視作品,讓觀眾了解檢察院是什么樣的機構,他們在做什么,他們跟人民群眾的哪一點息息相關?這是我們做所有項目的初衷。
說大一點,我們希望通過影視劇推進中國法治建設進程,雖然這話聽著大,但是我真心是這么認為的,而且有的地方已經做到了一部分。
比如說電影《第二十條》對正當防衛這個隱藏條款的普及有重大意義,今年6月27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表決通過,自明年1月1日起施行,微博上有個話題#被打還手即互毆成為歷史#,我覺得這里有《第二十條》的一份功勞,這也是我們做檢察題材影視劇的最大意義所在。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相關文章
- 冷熱指數基于真實的支持比例,結合即時數據以及期望值,模擬演算在所有模型下,擬合而成的虛擬數據,即冷熱指數。然后將即時三項指數與冷熱指數進行對比,得到具體對應選項的冷熱程度,為彩民避熱防冷,科學選擇提供2025-07-10
- 競彩大勢北京時間06月12日周四),今日競彩一共開售4場比賽,主要是晚上歐青賽和美職的比賽,比較焦點的賽事為捷克U21VS英格蘭U21、德國U21VS斯洛文尼亞U21和紐約城VS亞特蘭大聯,今天的比賽2025-07-10
- 2025世俱杯群英薈萃北京時間6月15日(周日)上午8點,2025年國際足聯世俱杯揭幕戰即將打響,32強均已枕戈待旦。擴軍后的首屆世俱杯臨近,國際機構更新了2025世俱杯奪冠賠率,皇馬以1賠5力壓曼城2025-07-10
- 來源:上觀新聞作者:新民晚報 金雷路易斯承認,開場20分鐘后,比賽節奏就脫離了球隊的掌控,“后面全隊都沒有節奏。”昨晚中超聯賽第14輪,上海申花做客深圳新鵬城,領先一球的情況下被對手連扳三球,吞下賽季2025-07-10
- 今日上午,世俱杯1/8賽場,釀造兩場大冷賽果,國米0-2負于弗魯米嫩塞,曼城2-2戰平新月進入加時賽,最終3-4遺憾輸球,兩支豪門球隊同天出局,彩市一片哀嚎。新浪平臺多為專家再度出擊世俱杯,不乏攬下大2025-07-10
- 北京時間6月12日,美國公開賽是四大滿貫中獎金最為豐厚的一場,但是2025年獎金總額與2024年持平。美國高爾夫協會周三宣布,2025年在奧克芒鄉村俱樂部舉行的美國公開賽,總獎金仍為2150萬美元,冠2025-07-10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