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萬退休潮來了!民政部鼓勵老年人再就業,你怎么看?
時間:2025-07-14 08:38:22 出處:熱點閱讀(143)
超期蓬勃的休潮老年人、暮氣沉沉的民政年輕人;不想上班,上不了班的部鼓年輕人、不想退休,勵老下不了班的年人老年人。
我們的再業老年人經濟問題,似乎和日本很像,休潮但又很不一樣!民政
截至2024年年底,部鼓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3.1億人,勵老占全國人口的年人22%,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2億人,再業占全國人口的休潮15.6%。2035年左右,民政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人,部鼓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在諸多的業內專家看來,在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老年人群是巨大的社會資源。老年人擁有豐富的職業經驗、社會閱歷、資源力量以及成熟的技能,是高質量勞動力的潛在儲備!
可問題是當下35歲-45歲那批危機人群又該如何定義呢?
老人的問題,還是要回到日本的答案里去!
2023年日本發布的2022年就業結構基本調查顯示,?日本65歲以上男女的從業率(正在工作的人的比例)為25.3%,比2017年的調查數據提高0.9個百分點。從年齡段來看,2022年65歲-69歲人群的從業率比上次調查上升5.4個百分點,達到50.9%,首次超過五成。70歲-74歲群體的從業率也比上次調查提高4.3個百分點,達到33.3%,超過三成,刷新歷史最高紀錄。也就是說,在日本70歲-74歲的老人里,三人中就有一人還在工作。
曾幾何時,對日本老人退休后繼續工作的現象,有媒體解讀為“日本老人被迫繼續工作,沒有辦法安享晚年。”
如今,當中國面對老年人再就業的問題,我們不禁要問老年人再就業的意愿如何?老年人再就業的崗位空間有多大?中國向日本可以學習哪些經驗?
一、老年人當下再就業意愿如何?
在人口老齡化加速與勞動力供給結構轉型的雙重作用下,我國老年群體勞動參與率呈現顯著上升趨勢。從經濟運行的微觀主體行為到宏觀政策效應,老年再就業現象已超越個體選擇范疇,成為影響潛在增長率、社會保障可持續性及消費市場結構的重要變量。
近年來多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低齡老年群體的勞動參與意愿已形成規模效應,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 2023 年調查顯示,60-69 歲群體再就業意愿達 45%,這一比例較 "十三五" 末期提升 12 個百分點,反映出老齡化進程中勞動力市場的適應性調整,也反映了老年工作持續補貼家用的經濟學選擇。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微觀抽樣數據顯示,在濟南地區 79.1% 的受訪老年人存在再就業傾向,結合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我國潛在可再就業老年人口規模應該已突破 2000 萬,相當于新增一個中等規模的勞動力市場。
如果從經濟學看,老年勞動參與率每提升 1 個百分點,可使潛在 GDP 增長率提高 0.15 個百分點。天津市社會科學院的調研數據顯示,60-65 歲群體 62.1% 的再就業意愿與 55-59 歲群體 72.7% 的預就業傾向,形成明顯的 "退休緩沖期" 就業特征,這與 OECD 國家 "漸進式退休" 政策的效果高度吻合,客觀上緩解了 "斷崖式退休" 帶來的人力資本浪費。
在當前 15-59 歲勞動年齡人口年均減少約 800 萬的背景下,老年勞動力的再激活成為應對 "人口紅利" 消退的重要途徑。
此外,我國老年群體的再就業決策呈現典型的分層特征,其中:
收入補充型占比最高:國家統計局濟南調查隊數據顯示 75.2% 的再就業老年人首要目標是增加收入,這與我國養老金替代率長期維持在 45% 左右(低于國際警戒線 55%)直接相關。尤其是作為農村轉移勞動力,其缺乏穩定的社會保障,這種 "生存型就業" 本質上是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完全覆蓋的市場補充。從生命周期假說視角看,該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高達 0.8 以上,其收入增長對基礎消費品市場具有直接拉動作用。
人力資本延續型:體現為技能溢價的持續變現。這種實質是將 40 年積累的產業信息、人脈網絡等專用性人力資本轉化為生產要素。這類群體多具備管理、技術等稀缺技能,其勞動參與方式呈現 "靈活化"、" 項目制 "特征,小時勞動報酬通常為市場平均水平的 2-3 倍。前程無憂報告顯示,19% 的老年就業者屬于此類" 技能延續型 ",他們構成了中小企業技術顧問、行業智庫的重要力量。
社會效用驅動型:這類反映出就業的非經濟價值,在退休金已滿足物質需求的情況下,再就業的效用函數更多體現為 "時間機會成本降低" 與 "社會認同提升"。這種行為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高階需求,其勞動供給彈性較大,對工作環境、自主性的敏感度高于薪酬水平。數據顯示,此類群體的就業穩定性更強,平均在職時長達到 3.2 年,顯著高于生存型就業者 1.7 年的平均周期。
而一旦老年就業趨勢形成,在勞動力市場層面,可以形成 "年齡 - 技能" 互補的就業結構,低齡健康老人參與的服務業崗位與青年勞動力的技術崗位形成替代彈性較低的互補關系,緩解了特定領域的用工短缺。
在消費市場層面,生存型老年就業群體可以拉動食品、醫療等必需消費,其月均消費增量約占收入的 65%;發展型群體則更多投向文旅、教育、健康等升級消費,其邊際消費傾向雖低(約 30%),但單筆消費規模較大,對消費結構升級具有催化作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有勞動收入的老年人家庭,人均服務消費支出比無勞動收入家庭高 42%。
但當下的就業市場,并非“高景氣度”市場,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不容忽視:
一是崗位供需錯配,市場提供的老年崗位中 60% 為簡單體力勞動,而具備專業技能的老年群體面臨 "有能力無市場" 的困境,這種結構性失衡導致老年人力資源利用率僅為 38%;
二是制度性約束,現行《勞動合同法》對退休人員的用工關系界定模糊,85% 的老年就業者處于 "事實勞動關系" 狀態,缺乏社會保障銜接;
三是人力資本折舊加速,55 歲以上群體的職業培訓參與率僅為 8.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3 個百分點,制約了其向高附加值崗位的流動。
不過,老年人就業潮的興起,會否對中年、青年的就業崗位形成抑制,這個問題日本的答案是完美的,但我們目前的邏輯似乎還沒理順,昨天魏建軍還在呼喚35歲還年輕,正當年,社會應該給予公平的計劃!
二、老年人再就業的崗位主要在哪里?
當前我國老年就業市場呈現顯著的行業聚集效應,低端服務業構成主要吸納池。
老齡科研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60 歲以上勞動者中,家政服務(34%)、保安(28%)、社區服務(15%)三大領域合計吸納 77% 的老年從業者,形成典型的 "3-3-2" 分布格局(三類核心行業占比分別約 30%、30%、20%)。這種集中度遠超中青年勞動力市場的行業分散度,反映出老年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約束。
從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看,老年群體多被困在 "次級勞動力市場":《2022 老齡群體退休再就業調研》顯示,低學歷、低技能老年求職者中,41% 選擇保潔等生活服務業,21% 進入后勤環衛領域。這類崗位具有 "低技能門檻、低薪酬水平、低保障程度" 的特征,月均收入集中在 2000-3500 元區間,僅為城鎮職工平均工資的 40%-60%。
其深層原因在于,老年群體的人力資本折舊速度與崗位技能需求存在時間差,傳統服務業的技能穩定性強(如保潔的工作內容十年間變化率不足 5%),更適配老年勞動力的技能結構。
而從供需匹配視角看,這類崗位的集中化也是市場自發調節的結果。一方面,家政、保安等行業存在長期用工缺口(2023 年家政服務業缺口達 1200 萬人),老年勞動力成為填補缺口的成本優勢選擇,其用工成本比中青年低 15%-20%;另一方面,老年群體的時間靈活性高,更能適應服務業 "碎片化用工" 特征,例如社區保安的輪班制、家政服務的鐘點工模式,與老年群體的生活節奏形成互補。
但隨著老年群體學歷層次提升(60 歲以上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從 2010 年的 3.8% 升至 2023 年的 11.5%),以及市場對經驗型人力資本和低成本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增長,老年就業正逐步向高附加值領域滲透,形成與傳統服務業并行的 "雙軌市場"。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2024 年報告顯示,全球咨詢市場中 50 歲以上專業人士的需求五年增長 23%,這一趨勢在中國尤為顯著:法律咨詢、財務咨詢等領域對資深從業者的需求旺盛,其核心原因在于這類服務的 "經驗折舊率" 低,甚至隨年齡增長形成稀缺性,并體現出顯著的人力資本溢價。
而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學院數據顯示,培訓行業 50 歲以上員工占比達 19.3%,遠超各行業 7.8% 的平均水平。這一現象源于 "知識傳授" 與 "經驗傳承" 的天然適配性 ,退休教師、工程師等群體通過 "師徒制"項目,將專用性人力資本轉化為生產要素。
最有趣的是小紅書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底 60 歲以上月活用戶超 3000 萬,老年創作者兩年增長三倍,累計發布筆記破 1 億篇,形成自媒體平臺的 "銀發網紅" 現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