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智商真是天生的?中國科學家發現大腦“臨界態”的遺傳密碼
時間:2025-07-16 14:32:14 出處:綜合閱讀(143)
7月15日(星期二)消息,臨界態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月日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抗癌效果翻倍?這種腸道細菌或成腫瘤治療“神助攻”
科學家發現,人類腸道中一種名為“穆氏人腸微菌(Hominenteromicrobium mulieris)”細菌能顯著提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對小鼠腫瘤的外媒網站治療效果。該微生物通過激活免疫系統中的科學樹突細胞,進而增強抗癌T細胞的摘智活性,從而放大藥物的天生抗腫瘤作用。相關研究發表于《自然》(Nature)雜志。中大腦的遺
此前,國科這種細菌因發現較晚且研究較少而未受關注。發現日本東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的傳密團隊在分析癌癥患者糞便樣本時,發現了該菌的臨界態新菌株。通過將患者糞便移植至患瘤小鼠體內,月日研究人員發現,外媒網站接受治療應答者樣本的科學小鼠對藥物的反應更佳。進一步研究發現,摘智“穆氏人腸微菌”能刺激樹突細胞遷移至腫瘤部位,并激活特異性T細胞,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協同增強抗癌效果。
目前,研究團隊正與生物技術公司合作,計劃三年內開展臨床試驗,驗證該菌對人類患者的增效作用。此前雖有研究報道其他微生物能提升檢查點抑制劑療效,但研究團隊對比發現“穆氏人腸微菌”效果更優。專家指出,腸道中可能還存在其他能通過不同機制增強免疫反應的細菌,未來或可開發復合菌群療法,實現更廣泛的抗腫瘤效果和功能。
《科學》網站(www.science.org)
肥胖危機真相:吃得多還是動得少?新研究揭示飲食才是罪魁禍首
全球有超過10億人患有肥胖癥,衛生部門通常認為熱量攝入增加和體力活動減少共同導致了這一現象。然而,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新研究指出,飲食的影響遠大于缺乏運動。
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全球六大洲、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能量消耗數據。結果顯示,經濟較發達社會的人群能量消耗略低,但差異微小,無法解釋其更高的肥胖率。這表明,全球體重增長主要與能量攝入過量相關,而非能量消耗不足。專家認為,這一發現支持了當前主流觀點,即肥胖的主要驅動因素是飲食,但也指出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如依賴計算機模型和間接測量數據。
此前研究顯示,工業化社會人群的平均體重指數和體脂率更高,但原因尚不明確。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分析數據庫發現,經濟發達地區人群的基礎代謝率較低,但體力活動消耗的差異并不顯著。例如,西伯利亞農村居民的每日能量消耗高于美國人,但差距有限。研究人員認為,代謝差異可能與環境因素(如免疫活動水平)有關,但能量攝入仍是肥胖的關鍵因素。研究發現,經濟發達程度和肥胖之間的關系,只有10%可以用能量消耗的差異來解釋,而剩下的90%主要是因為飲食過量。
盡管研究未明確經濟發達社會的具體飲食模式與肥胖的關聯,但觀察到高熱量加工食品攝入較多的人群體脂更高。美國埃隆大學的研究人員強調,這一機制需進一步驗證,同時肯定體力活動對整體健康的重要性,“只是運動對總體能量消耗的影響,可能沒有人們此前認為的那么大。”
綜上,研究認為飲食是肥胖危機的主因,但運動仍不可忽視。未來需更均衡的樣本和直接飲食數據以完善結論。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24小時不間斷科研!AI實驗室突破極限,效率提升10倍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自驅動實驗室(self-driving laboratories)”技術,利用動態流動實驗和實時監測,將材料發現效率提升至少10倍,同時大幅降低成本和環境影響。相關成果發表于《自然·化學工程》(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期刊。
傳統自驅動實驗室依賴穩態流動實驗,需等待化學反應完成才能進行產物表征,導致系統存在大量閑置時間。新方法采用動態流動技術,使化學混合物在系統中持續變化,并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每0.5秒采集一次數據。這種“流數據”模式讓機器學習算法能夠基于更密集的數據點優化實驗決策,顯著提高預測準確性。
實驗表明,動態流動系統在相同時間內生成的數據量是傳統方法的10倍以上,并能在首次嘗試中鎖定最佳材料候選方案。此外,該方法減少了實驗次數,從而降低了化學品消耗和廢物產生,推動更可持續的研究模式。
研究團隊表示,這一技術不僅加速了材料發現進程,還優化了資源利用效率,為清潔能源、電子設備和可持續化學品等領域的突破提供了新工具。未來,自驅動實驗室的發展將兼顧速度與可持續性,以更高效、更環保的方式應對科學挑戰。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基因決定智商?中國科學家發現大腦“臨界態”的遺傳密碼
一項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表明,大腦臨界態——神經興奮與抑制之間的微妙平衡——受遺傳因素顯著影響,并與認知能力密切相關。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自動化研究所的團隊主導,利用人類連接組計劃的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數據展開分析。
研究團隊基于包含250對同卵雙胞胎、142對異卵雙胞胎及437名無親緣關系個體的數據,評估了遺傳因素對大腦臨界態的影響。結果顯示,遺傳因素在塑造大腦臨界態中起關鍵作用,其中初級感覺皮層的遺傳影響比高階聯合區域更顯著,表明大腦維持近臨界態動態的能力具有高度遺傳性。這一狀態此前已被證實與高效信息處理和認知適應性相關。
為進一步探索生物學機制,研究團隊結合艾倫人腦圖譜的基因表達數據,發現特定基因表達模式與區域性大腦臨界態相關,并涉及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的生物過程。此外,研究還揭示大腦臨界態與認知表現存在共同遺傳基礎,為理解遺傳特質如何支持高級認知功能提供了新線索。
研究人員指出,維持臨界態對大腦功能至關重要,揭示其遺傳基礎有助于深入理解認知機制與神經系統疾病。該研究為未來探索大腦臨界動態的分子機制及其對腦健康的影響奠定了基礎。(劉春)
延伸閱讀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道 責任編輯: 王鳳枝_NT2541下一篇:隨便了,愛怎樣怎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