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萬員工每人一套房,六年漲薪十七次,為何自己卻用200元老年機
時間:2025-07-23 13:10:19 出處:百科閱讀(143)
他從小型油棉加工廠起家,人套一直在收益回報率并不高的房年傳統織造、棉紡、漲薪熱電等行業打拼。何自
日常穿著樸素,己卻機所用的用元手機都是200元左右的老年機。
但就是老年這樣一個樸實無華的人,卻在六年內給員工漲薪17次,人套并承諾為16萬員工每人分配一套房。房年
敢夸下如此海口的漲薪人到底是誰?現如今他的這些承諾都實現了嗎?
膽大妄為的“愣頭青”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在改革開放大潮的何自沖擊下,許多在計劃經濟時期發展很不錯的己卻機工廠開始不斷走下坡路,越來越難以為繼。用元
位于山東鄒平縣的老年第五油棉廠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工廠技術落后,人套只能在旺季進行簡單的棉花加工,所以這座曾經十分紅火的小廠陷入了半停工狀態,每年最多只能運轉六個月。
眼看著就快要連工人的工資都發不起了。
為了解決這個迫在眉睫的棘手問題,上級領導決定選拔一位年輕有為的新廠長,看能不能讓油棉廠起死回生。
消息傳出來后有資格的人都退縮了,誰都不愿意接手這個爛攤子。
因為一旦出任廠長,就意味著不但要為油棉廠找一條出路,還要管廠里61號職工的死活。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在其他聰明人都避之不及的時候,廠子里面的員工們聯名推薦了35歲的張士平,希望他能擔任新廠長。
上級在了解張士平過往經歷的時候發現,這個18歲進廠,有17年工齡的技術骨干是個膽大包天的“愣頭青”。
他不但曾因替老師傅出頭受到牽連,被下放了四個月,工作中還經常提一些大膽的建議。
這樣的人在前些年屬于典型“刺頭”,別說當廠領導了,評先進都沒有他的份兒。
但現如今廠子想要做出改變,還真的就需要像張士平這樣敢做事,愿意做事的“愣頭青”來打破僵局。
基于這種考慮,上級領導破格提拔張士平當上了第五油棉廠的廠長。
張士平沒有讓領導失望,當上廠長后他沒有繼續被動等待生產任務,而是主動出擊,收購農民手中的大豆、花生、棉籽等原料。
在其他企業還在開會討論的時候,張士平帶著第五油棉廠職工已經收購了大量的油料作為,加班加點的開始了精加工。
有活干就意味著能領到工資,所以廠里面的職工積極性都很高。
一時間第五油棉廠好像又回到了最風光熱鬧的那幾年。
張士平沒有因眼前的這點成績而驕傲,在工人們積極加工油料的時候,他力排眾議對工人的薪資制度進行了改革。
把旱澇保收的固定工資制轉變為計件工資制。
一開始很多人不理解,紛紛抱怨張士平這是胡鬧。
對此張士平沒有生氣,而是認真的給職工們講新工資制度的好處,給他們算計件后一個月每人能拿到手多少錢。
一看工資確實可以大幅度提高,60多名職工都接受了計件工資制度,工作熱情一天比一天高漲。
短短的三年時間,在張士平的帶領下 ,第五油棉廠異軍突起,成為了行業的新標桿,年凈利潤突破了400萬。
就在各地棉花加工廠競相學習仿效張士平成功經驗的時候,他卻籌集了6000萬資金,一頭扎進了剛剛轉入買方市場的紡織行業。
當時紡織行業很不景氣,連年虧損的企業多不勝數,無奈國家下場制定新規則,對壓錠總量進行嚴格限制。
花如此多的資金涉足一個供過于求,國家嚴格管控的新行業,張士平這是飄了嗎?
不走尋常路的企業帶頭人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的紡織行業從傳統的賣方市場轉變成了買方市場。
這給紡織行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許多大型的國營紡織廠由于產品銷售不出去虧損嚴重,瀕臨破產。
面對如此困境,棉紡行業的大拿們紛紛更換賽道,不愿意繼續再蹚渾水。
恰在此時,“頭鐵”的張士平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他經過多方努力籌集了6000萬資金,一股腦全部投入了不被人看好的棉紡行業。
先后建成了能生產3萬多枚紗錠的棉紡廠和有336臺織機的織布廠。
說實話當時沒有幾個人看好張士平的這個布局,大家都覺得之前的成功讓他飄了。
畢竟那段時間紡織領域前景非常不好,市場兩次跌入低谷,全行業連續虧損6年之久。
在一片哀鴻之下,張士平和他的紡織廠一路逆襲而上,穩步的發展著。
1992年,張士平帶領合資紡織廠創造年利稅1260萬元,把自己廠生產的紗錠銷售到了美國、日本、新加坡等發達國家。
此后的幾年里面不管大環境如何波動,張士平對紡織廠的投資一直都沒有停止。
三億多資金的不斷投入,讓張士平名下企業的棉紡織能力大幅提升,達到了28萬錠。
企業規模擴大后,張士平在1994年和1996年先后增加了牛仔布生產和染整業務,使企業的競爭力一直都位于同行業領先地位。
1998年4月,張士平決定改制,組建一個包括紡織、染整、服裝、家紡、熱電在內的大型集團公司。
這個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山東魏橋紡織集團。
集團公司成立后,張士平在 5年內投入170億元,將紗錠從33萬枚增加到500萬枚,織機從4000臺發展到42000臺,出口創匯年均增長71.5%。
如此亮眼的成績不但讓魏橋集團的紡織產業穩居全國同行業首位,還一躍成為全球最大棉紡企業。
在實業領域攻城略地的同時,張士平沒有忘記進入金融領域大展身手。
2003年9月,魏橋股票在香港成功上市,次年5月在港首次配售成功,兩次總計募集資金30億港幣。
非常巧合的是,在張士平的企業上市的第二個月,國家開始抑制局部投資過熱,棉紡行業迎來了第三次宏觀緊縮。
“摳門”又大方的老板
魏橋集團能夠在復雜的市場上大殺四方,靠的就是掌門人張士平無往不利的“三板斧”。
這“三板斧”就是“快”、“高”、“低”的經營發展理念。
所謂的“快”指的是反應快、決策快、執行快。
當年張士平的公司僅用10個月的時間,就讓21萬千萬的熱電機組投產發電,驚掉了一地同行的眼鏡。
“高”說的是高標準、高要求、高技術。
張士平非常信奉“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他的紡織廠從一開始就引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棉紡機器。
2004年的時候就有各種頂尖設備數千臺,能夠生產各種高技術含量的頂尖產品,是我國最大的無接紗、精梳紗和無梭布生產基地。
“低”是低耗能、低浪費。
魏橋集團生產一噸紗耗棉僅 1040公斤,遠低于行業標準。
除了在生產環境不浪費,張士平還強調自己的企業中不養“吃閑飯”的人。
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魏橋集團的管理人員僅占全部職工的0.8%。
集團公司的良性發展讓張士平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從2013年開始,張士平一直都是中國富豪榜上排名前列的人物。
他和他的家族掌握著超過600億人民幣的資產,先后兩次登上“山東首富”的寶座。
雖然身家巨富,但在日常生活中張士平是一個非常“摳門”的人。
他平時不但穿著普通,從來不講究排場,日常用的也是價值200元左右的老年機。
這樣“摳門”的一個人在員工的眼中卻非常大方,是好的不能再好的知心老板。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集團公司成立后,張士平一直都非常關心員工的生活。
不但六年時間里面為員工漲薪17次,還斥資好幾億修建了現代化宿舍樓。
2004年魏橋集團的宿舍樓建成的時候,張士平曾明確表示,不久的將來一定要讓每一位員工擁有自己的房子。
張士平說這句話的時候,“魏橋城”項目已經開始動工建設。
到2018年初,張士平的魏橋集團一共為員工建設住房16萬多套,完全實現了自己當初許下的承諾。
員工們居住的生活區里面不但配套有各種商業設施,學校、醫院、銀行等機構也是應有盡有。
除了讓員工們住的好,張士平還自掏腰包在廠區開辦了很多培訓學校,免費教自己員工學習各項專業技能。
在張士平看來,一個企業的負責人如果不能讓自己的員工們掙到錢,不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那這個負責人就是不合格的。
也許這就是企業家和商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吧。
企業家在自己掙錢的同時,從來都沒有忘記身邊的工人,一直都在想辦法帶著他們實現共同富裕。
而商人考慮的只是自己的切身利益,為了讓自己的腰包更鼓,他們把員工當牛馬,肆意壓榨員工的剩余價值。
這種唯金錢至上,不擇手段的人眼中根本就沒有國家、當然更加不可能去管自己員工的死活。
和張士平等心懷國家大義的企業家相比,這些商人真的不值一提。
參考文獻:
張士平往事與魏橋帝國擴張史——半島網
張士平:我最喜歡勞模這個光榮稱號,也對得起它——濱州傳媒網
魏橋張士平:少說話、多做事,公司每一分財產都是用來造福員工——鳳凰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