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億,香港殺瘋了
時間:2025-07-19 14:06:56 出處:探索閱讀(143)
兩年引資160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458億元),億香這一數據碾壓了同期亞洲多國的港殺引資表現。近日,億香香港投資推廣署公布消息,港殺2023年1月至2025年上半年,億香超過1300家海外及內地企業在香港開設或拓展業務,港殺帶來逾1600億港元的億香外來直接投資,并創造了逾1.9萬個新職位。港殺
這幾年,億香香港在招商引資上下了大功夫,港殺成果也確實喜人。億香回頭看看2022年香港《施政報告》提出的港殺績效指標:在2023年到2025年間吸引至少1130家企業在香港開設或拓展業務,吸引直接投資金額至少770億港元,億香創造就業機會至少15250個,港殺現在都已經超額完成。億香
從企業來源地看,將近一半企業來自中國內地(630家),其次是美國、英國、新加坡和加拿大。再看行業,前五大行業分別是金融服務及金融科技、創新及科技、家族辦公室、旅游及接待、商務及專業服務。
香港要企業,要人才,要就業崗位,企業要融資,要拓展全球市場,接住香港拋出的橄欖枝,是個共贏的選擇。
雙向奔赴
上個月,寧德時代傳出消息,其子公司時代電服、時代小桔與中國第一汽車集團進出口有限公司及龍昇新能源達成戰略合作,將推動標準化換電模式在香港落地,還要在2026年底前建成10座換電站。
新能源企業的下半場是全球市場拓展,寧德時代在近幾年在香港的業務布局,顯示了它進一步占領全球市場的決心。
2023年,其宣布在香港科學園設立科技創新研發中心,聚焦新能源解決方案研發,計劃在五年內投資十多億港元,招聘500多人。12月7日,香港科技園與寧德時代簽署合作備忘錄,從當天出席的嘉賓陣容可以看出香港對“吸引企業、吸引人才”的重視:香港財政司司長、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香港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主任等。之后,寧德時代又在香港設立研究院,這是其在全球的第六大研發中心。
這是近幾年香港招商引資的一個縮影,引起的內地企業名單中,不乏訊飛醫療、哪吒汽車、微眾科技、百度、美團、聯想等龍頭企業,涵蓋金融、科技、能源等多個領域。光2024年就有500多家企業涌入香港,其中中國內地企業數量排名第一;還有不少外資巨頭到香港設立辦公室。
不得不承認,在招商引資這方面,香港確實有些得天獨厚的優勢,有著適合金融服務及金融科技、創新及科技等行業生長的肥厚土壤。
像微眾銀行的子公司微眾科技,去年6月在香港成立,重點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提供數字金融與數字基建解決方案,其與東南亞多國金融機構展開合作,幫助機構提升運營效率;同時又可以助力內地企業出海,聯合境外機構服務企業出海所在地上下游供應鏈的金融需求。
去年,全球私募巨頭合眾集團在香港開設辦事處,其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徐家杰稱,在香港開設辦事處有三個原因,一是香港臨近內地市場,可接觸到大中華分銷業務及投資機遇;二是香港人才眾多;三是香港作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中心,集團希望透過香港辦公室進一步拓展亞洲版圖。除了合眾,歐洲投資巨頭Tikehau Capital也在香港設立了辦事處,也是其繼新加坡、首爾和東京辦事處之后在亞洲的第四個辦事處。
也難怪都瞧上香港,作為亞洲領先的金融中心,香港擁有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且股票、外匯、債券、期貨等金融市場活躍。就拿港交所來說,上市規則相對靈活,針對未盈利企業、商業化企業和特殊行業設有不同的上市標準,審批周期短于內地資本市場,眾多內地企業和國際企業選擇赴港上市融資。營商環境上,香港實行低稅率政策,稅制簡單,企業稅務負擔小;對于開展國際貿易的企業來說,絕大多數商品在香港可自由進出口,物流體系發達,也給企業省了不少事兒。
無論是內地企業出海,還是海外企業要進入內地,面對的一大問題就是“水土不服”,海內外的法律法規、營商環境等有較大差異,香港不缺熟悉海外市場的國際人才,可以幫助內地企業拓展和處理海外業務,而海外的企業也可以將香港作為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通道。
出海“試驗田”
再說到另一個扎堆去香港的行業——創新及科技。在這方面,早有企業探好了路,還借助香港打入了中東市場。
2017年,內地無人駕駛企業馭勢科技成為香港智慧機場建設合作方,逐步在香港國際機場落地無人駕駛拖車項目、無人駕駛巡邏車、無人駕駛巴士等,實現了超千天完全無人駕駛常態化運營。借著這個成功案例,其以香港為橋頭堡,把業務拓展到東南亞、中東、歐洲等地,現在,馭勢的無人車已經漂洋過海,你可以在沙特的社區見到它的無人配送車,為社區居民提供“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務;以及在阿聯酋見到循環巴士提供落地接駁服務。
去年2月,馭勢科技與香港特區投資推廣署共同宣布,計劃在香港設立國際總部,并有意設立研發中心,專注為海外發展提供技術支援。香港的人才優勢也可以幫助公司更好地與海外伙伴溝通,推動海外業務的發展。
從馭勢科技在港發展的例子,可以窺見香港近些年招商引資的特點。最明顯的一點是,以前是吸引海外企業為主,這些企業通過香港進入內部市場,現在則更多是內地的企業借助香港出海,比如中東、東盟、東歐這些“藍海市場”。提到中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錢多,速來”,當地資金充裕,需要綠色科技、農業科技等先進技術,內地和香港的科創企業,恰好與中東形成優勢互補。
這類企業大多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既可以利用香港本地的科研和人才資源,也能吸引到國際人才,加強與國際科研機構的合作;此外,香港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可以為企業創新提供保障。
今年,百度在香港數碼港積極籌辦人工智能產業賦能中心,智能駕駛業務落戶香港;理想汽車計劃在港投資20億港元設立芯片研發中心,將香港作為集團的資金管理平臺、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重心,以及AI基礎設施研發基地。
除了“先天優勢”,香港也拿出了政策上的誠意。
早前,香港設立100億港元的“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引導市場資金投向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如生命健康科技、AI、半導體與智能設備、先進材料和新能源等,系統性建設創科產業生態圈;在“創科創投基金”中調配15億港元與業界配對成立聯合基金,給策略性產業的投資增添了新的活力。這對進駐香港的新興科技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
去年7月,香港財庫局公布《有關香港推行公司遷冊制度建議咨詢總結及立法建議》,通過放寬財務報表規定、延長撤銷注冊期限、為遷入公司提供“退出稅”抵免,消除雙重課稅等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公司 “落戶” 香港。
吸引企業“落地”只是第一步,現在,香港也不滿足于單純的招商引資,做海外與內地之間的跳板,而是希望成為企業發展的穩固基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