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掌閱科技CEO孫凱:短劇是我們必須要拿下的一個“碉堡”
時間:2025-07-24 01:08:17 出處:熱點閱讀(143)
轉型不是碉堡一個形容詞,而是對話一個始終在做的動詞。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艷艷
編輯|張曉迪
圖片來源|受訪者
孫凱直接撕開了員工心底的掌閱那抹疑影。
“大家肯定有些顧慮,科技凱短覺得你一個做技術的劇們來指導我們,憑什么?必須”
去年夏天的一場內部大會上,面對所有員工,拿下剛從掌閱科技CTO升任CEO的碉堡孫凱,首度復盤做短劇的對話初衷,內容涉及大盤的掌閱理解和市面上熱門短劇的分析——中間既有宏觀判斷,也有微觀拆解。科技凱短與其什么都不說,劇們給將來業務推進留下隱形阻力,必須孫凱覺得不如“坦白”,拿下“至少給到大家一個認知”。碉堡
誕生于2008年的掌閱科技,經歷了數字閱讀蓬勃發展的時代,但近幾年面臨轉型和增長陣痛,尤其在2021年到2023年,公司業績波動明顯,凈利潤出現下滑,對外也愈加低調。這家老牌公司究竟發生了什么,真如外界所說的那樣“低迷”嗎?
“掌閱經歷過行業的高光和低谷。外界覺得我們某個階段很低迷或者說困難,我倒覺得,關鍵還是怎樣去解決問題。”今年6月底,在北京海淀一個下沉式會場內,孫凱沉思了十幾秒,對《中國企業家》這樣說道,“這幾年的轉型讓我越發覺得,轉型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一個始終在做的動詞。”
2023年,孫凱帶領一個小分隊“試水”短劇業務,并初步驗證了“上量”可能——盡管這一年,短劇在公司內部還未上升至戰略級別。但到了2024年,市場的持續增長和監管環節的成熟,讓他們看到了信心并決定重點投入。2024年中,孫凱升任掌閱科技CEO,全面負責短劇業務的拓展和規模化。
去年下半年,孫凱看了1000多部短劇。從內容、流程拆解,到跟AI大模型結合,再到全球化布局,掌閱短劇邊“踩坑”邊成長。今年公司一季報顯示,短劇等衍生業務已成為掌閱第一大營收板塊。團隊醞釀近5個月后,6月20日,被譽為玄幻小說“天花板”的《遮天》短劇正式上線。
《2024年中國微短劇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已達505億元,首次超過電影票房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達19.2%。2024年,全國短劇用戶規模達到5.76億,占整體網民的52.4%。這樣的市場前景不僅吸引騰訊、快手等互聯網頭部入局,也成為多家傳統數字閱讀平臺的轉型青睞。
1986年出生的孫凱,北航工程碩士畢業,曾在百度、字節跳動擔任技術要職,2021年9月起擔任掌閱科技CTO,主導AI技術升級和大數據體系重構。一個專攻技術和代碼的理工男,如何踏上短劇探索之路,并吹響公司轉型號角?從摸索到篤定,他如何應對質疑,協調各方,帶領年輕團隊重拾增長?
過去3年,“重生”之我在掌閱拍短劇的場景,無疑在孫凱身上復現了。他既是主演,也是導演。眼下,短劇市場競爭白熱化疊加AI、出海與流量洪流,掌閱科技的差異化選擇和未來布局,不僅關乎一家老牌公司的轉型目標和命運所向,也是交給孫凱這一代職業經理人的核心命題。
以下為《中國企業家》對掌閱科技CEO孫凱的獨家專訪實錄(有刪減):
談“轉型背景”:“我們驗證了短劇業務可以在內部上規模”
《中國企業家》:今年公司一季度財報顯示,短劇業務已成為掌閱第一大營收板塊。這一轉型成果是如何實現的?公司轉型短劇的決策背景是什么?
孫凱:2023年初,我們內部啟動了“短劇”項目。考量主要有兩點。
第一,我們跟業內有過很多交流,發現一些優秀同行都在做短劇,且上線后初始數據不錯。這些視頻素材來自小說投流,時長很短,有的1分鐘,有的三五分鐘。如果素材質量還行,數據也會不錯。那我們自己能不能也做那么好?所以我拍板說,咱們也做幾集看看。后來發現,數據確實還可以。
第二,短劇是新興行業,媒體、平臺和監管態度還都不明確。所以起初,我們就拉了幾個人組隊,先簡單做一做。直到2023年底,短劇這個事在我們內部,還處在小規模嘗試階段。坦白說,2023年一整年,短劇在我們戰略上都沒有做到那么重視,成績也不靠前。
但那一年,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布局早的同行已經沖到非常大的規模。但因為行業機制不標準,基建也不完善,市場整體很亂。盡管用戶買單,但整體確實感覺,這樣很難上規模。
到了2024年,行業增長還在持續,監管態度也逐漸明晰,他們提出的很多建設性要求,本質上增強了我們的信心。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再猶豫。從2024年起,我們決定正式下場,開始大規模投入。
《中國企業家》:“大規模”具體指什么?
孫凱:第一,加大投入人力、物力等資源,提升對短劇的重視度和優先級。第二,系統梳理鏈路。原來只是一個“創新小組”,2024年,我們開始“集團軍作戰”。
我們要重新思考,一二百人湊在一起怎么管理,怎么把短劇這個事做成。包括系統性搭班子、建梯隊、定方向、調項目,都在這個階段進行。具體到業務流程規范和標準怎么制定,打法怎么安排,每個階段的節奏怎么布局,包括線上線下怎么打,方案都要非常具體、可執行。
今年上半年,一切基本調整到位。但有些我們需要內部平衡的東西,基本在2023年下半年就確立了。比如,那時候團隊就明確,短劇是我們必須要拿下的一個“碉堡”。在內部,短劇數據增長還挺好,但與行業水平比,我們對自己并不滿意。
那時候,短劇業務也是由我來直接帶的。嚴格說,從去年年中被任命為公司CEO開始,我就已經進到了這個業務,并做了很多調整。去年下半年,基本上我們就把自己驗證的一些東西跑通了。
《中國企業家》:你驗證了什么?
孫凱:短劇這個事本身還是內容。那時候,我們就去做內容拆解,光短劇我看了有1000多部,我要求自己,一定去沉浸式研究這個事。大家一起討論,哪些東西能結構化,哪些東西不適合,哪些東西要短線,哪些要長線,它的模塊、打法和流程基本都拆得比較清楚后,就開始驗證。
怎么驗證?受制于短劇行業的內容形態,它一年的子彈最多就打五發,子彈打出去,中不中靶心,要兩個月后才能知道。因為一年只有12個月。去年下半年,我們一共打了兩發子彈,驗證了一些猜測。根據結果,我開始調業務,今年一季度還擴充了團隊。相比去年下半年,內容團隊擴了幾倍。
具體數字沒法說,但我們驗證了短劇業務可以在內部“上規模”。
談“內部管理”和“踩坑”:“你一個做技術的來指導我們?憑什么?”
《中國企業家》:回望過去這兩年的轉型,你是在“急行軍”嗎?
孫凱:在短劇行業,如果你要尊重內容創作和制作的時間,那別的時間只能壓縮。
《中國企業家》:你跟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成湘均怎么匯報?他關心哪些方面?
孫凱:他肯定關心,這是公司比較大的轉型動作,我們之間配合非常緊密,會經常討論最近行業怎么樣,大盤怎么樣,我們的劇怎么樣,內容形態和分布怎么樣,基本上很多問題我們都能迅速聊到一起。前些年,他對業務扎得也比較細。
《中國企業家》:掌閱從2008年成立,經歷了數字閱讀蓬勃發展的時代,你在2021年加入公司,趕上了移動互聯網和AI浪潮。在你的接觸中,公司創始人對新變化、新趨勢還足夠敏銳嗎?
孫凱:他對于新技術的開放程度一直非常高。但技術具體怎么用還要研究,要更務實。
做技術的人容易有個傾向,他們對新技術很興奮,但我會克制自己,要探究清楚它的商業路徑和用戶價值。從2023年開始,我們一直在探索AI,包括跟網信等行業監管部門提交一些AI相關備案。AI這塊工作我們做得比較早,只不過沒有對外大規模發聲,因為我們覺得,技術的商業路徑要完全試通才行。
《中國企業家》:這是公司的風格,還是你的風格?
孫凱:很難對立去講,公司這么多年一直還是務實的。
《中國企業家》:轉型初期,你作為“外行人”,怎么給到團隊信心?
孫凱:我會定期跟大家復盤,比如去年擔任CEO直接負責短劇業務后,我第一次跟所有員工做面對面匯報。我會坦白講,大家肯定有些顧慮,覺得你一個做技術的來指導我們?憑什么?那我就會把我對于市場大盤的理解和每部劇的情況做出分析,中間既有宏觀判斷,也有微觀拆解。
我認為至少要給大家一個認知,我們才有往下推進工作的信任基礎。不然,接下來阻力會更大。包括HRBP團隊也會定期收集員工意見,如果涉及焦點問題,我們再集中討論。
《中國企業家》:你被挑戰過的一個問題是什么?
孫凱:當時我們做短劇內容結構性拆解,發現獲客素材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要素,或者說至少應該是三個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去年,我對團隊提出新要求說,我們必須自己設計這些素材,這個要求有點顛覆大家認知。他們覺得,這事憑什么是內容團隊來做,明明應該是負責增長的同事們去解決。
但對于這個決策,我有一套閉合數據,能反復驗證它的相關性。所以我說,這樣,咱們把這幾個東西拆一下,12345,拆完后,我不僅告訴你應該做,還要告訴你怎么做。最終還是有人愿意去嘗試。確實結果對比下來,完全能夠印證我所說的結論。
慢慢的,很多人就會從被動做到主動做,甚至主動來問怎么做。
《中國企業家》:團隊磨合中遇到不解,你會有委屈嗎?
孫凱:我從來沒有這種情緒。
《中國企業家》:這兩年操盤短劇業務的過程中,你踩過最大的“坑”是什么?
孫凱:還是回到內容本身。我們原來會有很多為特定節點去設計的劇,比如高考、中秋、圣誕、元旦或春節。原來我們認為,這些階段有可能是流量高點,然后想著一定要去搶。后來發現,這就跟“高拋低吸”一樣,當大家都形成共識的時候,反而是競爭最激烈的時候。
這些節點上真正表現好的劇,反而不是專門為節點去設計的。這也是我們得到的比較慘痛的教訓,我們深度復盤過,對于這些節日性節點,還是應該理性看待。
《中國企業家》:這是團隊認知的問題嗎?
孫凱:主要是我的認知。我們確實會提前做很多儲備動作,但后來發現效果不太好。
談“內心沖突”:“我會知道我把自己放在哪兒了”
《中國企業家》:2021~2023年,掌閱科技業績波動明顯,凈利潤持續下滑,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你在2021年加入公司,當時內部是什么狀態?真如外界所說的那樣“低迷”嗎?
孫凱:說實話,我現在想一想,其實沒有外界所以為的那種狀態。掌閱經歷過行業的高光和低谷。外界覺得我們某個階段很低迷或者說困難,我倒覺得,關鍵還是怎樣去解決問題。
我剛加入掌閱時,主要做技術。那時候,我確實看到,公司在技術層面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無論是技術經驗、中臺效率、大數據數據化,還是一些圍繞公司運轉和業務卡點的問題,挺多的。我思考的第一位還是,怎么把業務和公司運營做好,聚焦更具體的問題。
《中國企業家》:如果用一個關鍵詞定義掌閱轉型的這幾年,你會選什么?
孫凱:我越發覺得,轉型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一個始終在做的動詞。過程中,我學到了怎么從一個技術人員,轉型為一個能看業務,也能看經營的角色。要尊重員工,尊重經營,以終為始。堅持一個事,就要真正把它落實下去,而不是被帶偏,什么熱做什么。經營本質要想得更清楚。
《中國企業家》:短劇更多強調情感、沖突和節奏爽感,你負責短劇前一直做技術,內心會有沖突嗎?
孫凱:剛做短劇時,我認為這個業務要想做好,很大程度在于人。因為你一端要去看用戶、看數據、看流量,一端要去看內容、看結構、看設計,內容也要看人設、看矛盾等等。我當時提到一個詞叫“文理兼修”。到底是“文去理”,還是“理去文”?我們的做法是,從理性的東西看向感性的東西。
怎么看?做好一件事,首先要有足夠投入,充分發掘并忠于自己的感受和分析,將自己跟過往接觸到的教育和訓練結合起來,再回到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是一個先出去再進來的過程。很多時候,感受也可以被刻畫,我會知道我把自己放在哪兒了。
第二,節奏、主線、情緒起伏等內容也會有相對能標準化的部分。哪些要標準化,哪些要放開,為此,我們提出“外方內圓”的流程。“外方”是指我們足夠模塊化,能完成拼裝。“內圓”就是,我們要給內容足夠的創作空間。中間,我們也會不斷平衡。
創作《遮天》這部短劇時,我跟編劇苗小雨討論過,大家以前看書時,腦海里的那個東西,我們能不能還原?首先,故事本身很能打,編劇別亂寫就沒問題。其次,場面要還原到位,尊重粉絲內心的一些共識。當時我們為什么磨劇本磨那么久,推翻好幾稿,就是不想隨便糊弄。我的壓力來自于哪兒?首先就是這個IP的價值,我們不能敷衍了事。此外,更要尊重作者辰東老師、粉絲和版權方。
談“與AI結合”:“很多東西剛誕生時,確實沒那么完美”
《中國企業家》:掌閱短劇與AI的融合順利嗎?
孫凱:我們一開始確實高估了一些模型能力,交了學費。短劇項目周期不算短,團隊沉淀了一些認知。最近模型成本都在降價,我們也會更敢于嘗試。放到去年看“應用AI”這個事,我們會覺得它非常貴,今年的壓力就沒那么大了。另外,不只是短劇制作,我們會在一些效率工具上應用AI。
《中國企業家》:當短劇加入AI元素后,你的組織、團隊如何跟上狀態?
孫凱:一個新技術要在公司內部推廣,關鍵在于找到合適人才,且一定要先讓少數人受益。我們有一個小團隊負責打磨AI應用,當然也不只是為了做短劇,公司效率、協同、工具等環節都有幾個項目同時在推,我們會給激勵。一些年輕人也會迸發出一些新思路,推動產品的再調整。
AI的快速發展是產業的一個巨大變量,你三個月之前做的事,現在做的結果又不一樣,需要再迭代、驗證。今年大邏輯是,內部的幾個MVP(即: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一定要跑通,且有可能初步擴大規模。再往后,我們才會考慮相應的組織人才梯隊建設。
《中國企業家》:需要去外面找很多人來補充團隊嗎?
孫凱:現在不需要。目前我們內部明顯有一批非常有熱情、有潛力、愿意投入的人,有些年輕人就能幫我們把這事兒做好。不管是降本增效也好,AI落地在組織內也好,更重要的是他要了解這個團隊,了解現在的業務,而不是說對AI有多懂。技術變化很快,大家也都在學習。
《中國企業家》:現在市面上的這些模型類合作方,能滿足掌閱短劇的制作需求嗎?
孫凱:以特效場景為例,很多(需求)涉及技術細節,比如Token(最小文本單元)連續性,觸發穩定性,指令精準性,畫面和畫面之間的繼續性,以及真人之間實現互動的空間計算能力等等。當然,AI技術迭代非常快,今年我的信心更多。
《中國企業家》:AI是否會顛覆短劇行業,目前能實際替代多少人力?
孫凱:短劇市場不缺內容供給,不需要利用AI進行大規模、同質化內容生產,這在商業邏輯上也不成立,賺錢的永遠都是金字塔尖的5%~10%。短劇打通流程后,制作周期能縮短至按月計算。兩年后回看現在的市場,短劇內容形式一定會迭代。AI作為重要元素,一定會深度融入其中。
現在我更多聚焦在IP這件事上,因為IP本身就是一種稀缺價值。AI作品能成熟發布到社交媒體也就一年,包括一些以假亂真的內容。技術還在快速發展,所以現在還不必對一個特別初期的事下結論。很多東西剛誕生時,確實沒那么完美,但他們也在發展,而且發展速度很快。
《中國企業家》:聽說《遮天》短劇加入了很多AI元素,但這部劇花了5個月打磨,周期是不是太長了?
孫凱:我們真正制作完成是在5月底。短劇行業肯定很少有(制作周期)這么長的短劇。但我們沒想那么多,我們一定是認真做了這件事,真的是all in(全部投入)。第一次做,難免有很多遺憾,如果現在再做一次,我想情況肯定更好。我們現在手里還有很多短劇項目,對好IP的需求也很高。
談“出海策略”:“要足夠開放,把自己放到一個學習位置上”
《中國企業家》:掌閱海外短劇平臺iDrama用戶增長很快,但北美市場已有ReelShort等強敵,如何突圍?
孫凱:iDrama今年初正式上線,目標是先對齊市場主流水平。現在iDrama正在全球推廣,我們沒有一定限制它只能去北美或者去哪里。我們海外(短劇)業務規模現在還比較小,但未來一定會很大。
我們的出海分兩個層面去打,一個叫“攻占”,就是全球化,另一個是本地化。現在我們正處在第一階段。個別市場,我們可能有些產品問題,但如果沒有這個問題,我們就去拓展。今年內,iDrama一定會成長得比較有競爭力。
《中國企業家》:相比短劇,中國網文出海更早。掌閱有何借鑒之處?
孫凱:(短劇)出海這個事,我們還是小學生,現在確實需要跟優秀同行交流。我們要足夠開放,把自己放到一個學習位置上。反過來講,短劇業務本身還是看內容,如果我們的內容能成功一次,那我認為還是能成功第二次、第三次。內容之外的東西,我們再花時間解決就好。
掌閱網文出海沒有為短劇出海刻意鋪路,但這確實是我們的優勢之一。這么多年,我們在海外該交的學費都交完了。基礎設施沒太大問題,業務前期開展比較順利,但現在以及中后期,可能會遇到不一樣的問題,尤其是跟短劇內容形態高度相關的業務問題,我們需要再打磨一段時間。
《中國企業家》:未來是否會考慮與Netflix、TikTok等國際平臺合作?
孫凱:我們與TikTok交流得比較多,與Netflix還沒有,我們還沒有足夠大的體量與他們聊。與TikTok的交流,也是圍繞出海、流量等一些行業問題。所以,我們現在還處在調研市場階段,接下來才會考慮怎么用IP做出更好的內容作品。
《中國企業家》:近期,字節跳動對掌閱的股份減持消息傳出,會不會引發外界對掌閱的負面印象?
孫凱:商業上沒有什么正面和負面,只有問題的解決和沒被解決。關鍵是我們自己怎么做。難道我說我們跟字節關系怎么怎么好,業務就會更好嗎?其實業務本身沒有變化。我們也不靠這個。
《中國企業家》:因為股權關系,外界認為掌閱是一家“字節系”公司。
孫凱:外界怎么想,我們沒必要去辯解。我們之間確實以版權內容合作為主,是純商業的關系。
談“流量焦慮”:“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業務能被持續經營”
《中國企業家》:短劇現在依賴于從外部買流量。掌閱要不要減少對第三方流量平臺的依賴?
孫凱:不只是短劇,哪怕做一個小游戲,都繞不開流量問題。我們怎么跟這些平臺合作或協同,實現共贏?就要努力看平臺需要什么,或者找到雙方并肩前行的模式。
短劇一定要圍繞流量去做嗎?這個事要辯證去看。如果一直“唯流量論”,一定會出現一些發展畸形、內容不健康的短劇。其次,這個事也不會長久。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業務是能被持續經營的,一定是多方共贏、尊重用戶的。只要用戶喜歡的我能生產,就不用太糾結,剩下只是技術性問題。
《中國企業家》:掌閱會下更大力度去自建短劇平臺嗎?
孫凱:自不自建平臺,取決于我們認為自己的內容是否對用戶有獨有性,有足夠吸引力,給用戶帶來愉悅體驗。今年初,我們做了一些自己的APP“速看短劇”,更多是為了直接觸摸和了解用戶。
比起一開始就大力建設平臺,我們目前更關注,內容怎么貼近用戶、打破同質化、實現差異化,進而吸引不同圈層的觀眾。如果過度依賴外部平臺,流量路徑過長,很多用戶反饋我們其實是感知不到的。但對于自建平臺這件事,我們也不會操之過急。
《中國企業家》:短劇之外,你想圍繞用戶做更多生意嗎?
孫凱:很多東西要順勢而為,并不一定是提前規劃出來的。現階段,我們就把短劇做好,這本身就是一個挺好的生意。如果生態未來有其他可變現的東西,那都是錦上添花。短劇業務目前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比如經營效率、成本、毛利率,我們的一些經營指標能否做到顯著好于其他家等等。
《中國企業家》:你不認為這個行業有天花板嗎?
孫凱:每個行業都有天花板。現階段,我們各自都會想辦法突破,都不會滿足于現狀。
目前來看,第一,短劇市場依然會擴大,但可能依賴免費類業務,用戶規模擴大是主線。第二,生產端一定會出現更多精品化內容,制作質量和故事扎實度會越來越好,甚至不輸其他內容形態。
此外,出海一定是主旋律,因為它初步驗證了這樣一個帶劇情的短視頻,不僅在中國,甚至在全球都有非常多的市場,全球用戶都會買單。而海外市場的開發度,現在還沒有到國內的三分之一。
談“競爭狀態”:“用戶行為不會撒謊,要關注他的付費在哪兒”
《中國企業家》:對比騰訊閱文等對手的短劇布局,掌閱的差異化打法是什么?
孫凱:騰訊上線了相關小程序,我們早就關注到了,相關協同也進行了一兩個月。
我們希望大家一起合作,這個行業還沒到“你做我就不能做”的時候,我們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能一起合作可能就是最好的結果。合作無非就是內容和流量。騰訊的用戶基礎和平臺比較大,我們能不能在上面運營我們的相關業務,這些方向都可以探討。
對于我們自身的差異性,首先,我們過去十幾年IP和小說的積累,是我們做短劇這件事成功率比較大的保障,市面上能有這么強的內容積累和潛能,且有能力生產和銷售的公司,確實沒有那么多。
其次,我們的流量越來越多在抖音內,閉環需求越來越高。我們自己也在做一些APP矩陣運營,整體業務板塊和能力相對全面。過去幾年我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做技術迭代和中臺精細化,包括對AI的探索和交付,我們在行業內也保持認知和操作能力上的領先。
《中國企業家》:你怎么看競爭,會焦慮嗎?
孫凱:說不焦慮肯定是假的。因為競爭一定會導致業務波動,但也是常態。我們回到本質,你的策略和戰略是不是對,你對用戶理解深不深,如果確定的話,短暫波動沒什么。
心態的焦慮歸焦慮,但也沒有說要縮量。我們更關注市場反饋是否真實,如果是真實的,就去做這個業務。用戶行為不會撒謊,要關注他的付費在哪兒,他的錢花在哪兒。
《中國企業家》:相比創始團隊和他們打下的數字閱讀版圖,做短劇的你是在公司“二次創業”嗎?
孫凱:我不擅長用一些大概念去概括現在做的事。我更愿意說,我們怎么解決一些具體業務問題。業務能不能做好,經營能不能做好,是不是“創業”都沒那么重要。而且“創業”這個詞兒可能會帶來一些外界的衍生理解。而我們更多的是要做一個新業務,把這個新業務做成、做好、做大。
《中國企業家》:近幾年,掌閱在市場上發聲比較少。你覺得這家公司老了嗎?
孫凱:老不老,要相對來看。跟蘋果、寶潔比,我們還年輕。
《中國企業家》:未來3到5年,掌閱會更偏向“制作公司”還是“IP研發公司”?
孫凱:不一定非要“二選一”。IP尤其是頂級IP,就像作者自己的孩子一樣,他不會因為多少錢就把作品交給你,而是在于對你的能力和感覺。做短劇,意味著你要打開IP的二次生命。只有信任你,他才會把IP交給你。所以我們會更多跟行業表達,我們有能力駕馭IP。
《中國企業家》:未來,短劇能在多大程度上成為掌閱的第二增長曲線?
孫凱:今年一季度,短劇已經是(公司)第一大業務板塊。當務之急是把這個事繼續做大、做好。至于一兩年內,短劇能在公司整個業務里面貢獻多少營收,我們會有數據測算。
《中國企業家》:去年,短劇營收占比近三成,今年會過半嗎?
孫凱:我們可以到年底看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