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經理田凱辭任,“陳田配”迎終章,瑞華健康駛向何方?
時間:2025-07-24 03:25:15 出處:探索閱讀(143)
瑞華健康總經理田凱辭任,陳田配今年開啟3.0 Pro戰略?總經終章
文/每日財報 栗佳
7月15日,瑞華健康在官網披露了一則臨時信息報告,理田稱總經理田凱因個人原因于2025年7月4日向公司董事會提出辭職申請。凱辭經公司董事會審議批準,任迎瑞華田凱不再擔任公司總經理職務,健康并指定副總經理馮華暫時代為行使總經理職權。何方
公開資料顯示,陳田配田凱為瑞華健康第二任總經理,總經終章2020年9月即加入瑞華健康,理田一年后經監管核準正式履職,凱辭直至如今卸甲歸去,任迎瑞華田凱擔任瑞華健康“二把手”已將近四年時間。健康
業績難企穩,何方
償付充足率臨近“警戒線”
事實上,陳田配在任職的這段時間里,田凱與董事長陳剖建搭檔,帶領瑞華健康在競爭激烈的健康險市場持續深耕,面臨的挑戰頗大,經營業績表現得并不如意。
數據顯示,瑞華健康保費收入從2020年的2.36億元飆漲至2022年末的23.26億元,超10倍增長,但到2023年其業務規模出現大幅下降,當年保險業務收入為15.17億元,同比下降了34.78%,2024年保費收入雖有小幅回升,但到今年一季度卻又同比下降23.98%。
與此同時,同期凈利潤也不穩,其在盈虧線上反復橫跳。2020-2024年及今年一季度,瑞華健康分別實現凈利潤-0.66億元、-1.09億元、0.22億元、-1.5億元、0.88億元和0.76億元。
再看償付能力方面,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瑞華健康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73.71%,較上季度末下降了28.65pct;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01.51%,同樣下滑了23.92pct。
對比已披露數據的5家專業健康險公司來看,瑞華健康是唯一一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核心償付能力低于80%的公司,雖然仍在監管紅線之上,但已處于邊緣位置,償付能力承壓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4年三季度末,瑞華健康就曾出現過類似的情況,彼時其償付能力一度跌破監管要求,雖在去年四季度短暫修復,但今年一季度卻再次回落,波動性較大。
償付能力作為反映險企“抗風險體質”的關鍵指標,持續不穩無疑敲響了警鐘。資本充足性起伏過大、恢復能力欠佳,暴露出瑞華健康經營穩健性上的潛在短板,值得高度警惕。
因此客觀來看,田凱擔任“二把手”的四年時間里,瑞華健康在經營端上的成績表現并不好。而就在前不久,瑞華健康迎來了七周歲生日,在5月15日舉辦的七周年司慶活動上,田凱還帶領著機構業務代表依次向陳剖建贈送了富有機構地域特色的明信片。僅才過了兩個月,如今田凱卻因個人原因卸任,著實令人意外。
田凱請辭卸任,陳剖建依舊穩固掌舵
瑞華健康近日完成核心管理層調整,這是該公司自成立以來第二次重要人事變動。回溯其發展歷程,2018年成立初期,具有深厚行業經驗的孫偉光擔任首任總經理,主導公司籌建工作。但僅一年有余,孫偉光便因個人規劃于2019年初申請退休并辭去職務,此后總經理職位長期空缺,由創始人陳剖建董事長暫代履行相關職責。
直至2021年8月,經監管部門核準,擁有超過15年保險從業經歷的田凱正式出任第二任總經理。公開資料顯示,現年51歲的田凱職業軌跡橫跨多家險企:2006年起在農銀人壽從分公司副總升至總公司業務總監,2011年轉戰天安人壽任業務總監,次年轉任信泰人壽北京分公司總經理。2016年他參與中國遠大集團保險板塊籌建,后短暫涉足健康科技領域。2020年9月加入瑞華健康,一年后獲批總經理任職資格,至此已執掌公司近四年時間。
此次變動中,田凱因個人原因離任后,將由副總經理馮華暫代總經理職責。而瑞華健康現任的三位副總季青、朱宏杰、馮華均非傳統保險科班出身。其中,46歲的馮華職業履歷頗具跨界特色,2004年至2016年間先后任職微軟在線高級經理、螞蟻金服總監、平安金融科技COO及上海鄉鄰科技COO。2016年底,馮華加入瑞華健康,2018年8月獲批副總經理任職資格,成為公司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推動者。
值得一提的是,瑞華健康自2018年成立至今,董事長職位始終由陳剖建擔任,其連續七年的穩定任職在保險行業頗具影響力。
根據履歷,陳剖建的職業生涯堪稱中國保險業發展的縮影,1988年,他作為創始成員加入中國平安,開啟保險從業生涯。1994年,他主導創立天安保險,并連續十五年擔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親手打造了這家全國性財產保險公司。2001年,其保險職業生涯版圖進一步拓展,發起設立恒康天安人壽,并于2009年主導完成股份制改造,將公司更名為天安人壽,同步出任董事長要職。
2010年,陳剖建迎來職業轉型,將事業重心轉向資本市場投資領域,創立了中國紅瑞資本并擔任首席執行官,展現出跨領域的資本運作能力。2016年,他再度回歸保險行業,主導籌建瑞華健康,經過兩年精心籌備,瑞華健康于2018年5月4日獲批開業,陳剖建正式出任董事長,至今已帶領這家專業健康險公司走過七個發展年頭。
可以這么說,陳剖建作為保險業資深管理者以"創業-轉型-再創業"的軌跡,先后參與創建三家保險機構,橫跨產險、壽險、健康險三大領域,同時兼具資本市場投資經驗,形成獨特的復合型金融從業背景。尤其是陳剖建擁有長達十五年的天安保險掌舵經歷,以及持續七年的瑞華健康董事長任職,展現出其在保險市場上的持續深耕與行業經營規律的深刻洞悉。
產品渠道兩端隱憂浮現,
3.0 Pro戰略能否開新局?
既然陳剖建作為掌門人執掌瑞華健康七年之久,且在保險市場展業多年積累了豐富經驗,那么在其帶領下,瑞華健康目前的產品和渠道兩端布局到底進展如何,表現又怎樣?要知道這兩方面對一家成立不久較為年輕的專業健康險公司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先來看銷售渠道,目前市場上7家專業健康險公司普遍布局多元渠道,包括直銷、銀保、保險代理、保險經紀等。同時,隨著近年來互聯網數字化浪潮迭起,消費趨勢轉向線上,讓不少健康險公司開始加大對互聯網渠道產品的開拓力度。比如,2024年人保健康原保費前五的產品中,兩款即為互聯網產品;瑞華健康也有一款名為“瑞華福瑞保終身重大疾病保險2.0(互聯網)”為互聯網產品。
此外,不同的股東背景,往往決定了不同的發展路徑。在7家專業健康險公司中,人保健康、太保健康和平安健康均背靠大型上市保險集團,天然具備與產、壽險“兄弟公司”協同作戰的優勢。以太保健康為例,2024年其通過與集團產壽險公司開展分保業務,實現分保費收入47.27億元,占全年保險業務收入近六成。與此同時,平安健康的前五大產品中,有四款主要依托“其他兼業代理”渠道發力。
但相較于同賽道競爭者們的多渠道布局打開差異化市場所不同的是,瑞華健康的銷售渠道就顯得格外單一。根據財報披露,2024年瑞華健康原保費居前五的產品銷售渠道均為保險專業代理及保險經紀業務,而且這兩大渠道在去年取得的原保險業務收入總計14.63億元,所占當年總保費收入的比重高達87.55%,其他渠道貢獻力度依舊較為羸弱。如銀保渠道貢獻占比達11.97%,而公司直銷渠道和個人代理渠道占比非常小,合計起來的占比連1%都不到。
再來看產品方面,大力發展護理險成為當下瑞華健康非常重要的產品策略。據瑞華健康此前官微披露,建設以護理服務為基礎的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符合市場的剛性的需求、符合產業鏈上各合作伙伴的利益,也符合保險公司的戰略目標。瑞華健康一直以來堅定不移的將長期護理作為公司戰略,全力以赴推動以護理生態合作為基礎的長期護理保險,將和各方共同合作,為中國老齡化社會貢獻瑞華智慧和瑞華方案。
因此在渠道端轉型遇阻的情況下,瑞華健康在產品端的改變似乎更具看點,而在2024年的報表中,我們確實也看到了瑞華健康在產品端的很大不同。財報顯示,2024年全年,瑞華健康保費收入排名前五的產品,護理險占據3席,而在2020年之時才僅有1款護理險產品。其中,名為“瑞華頤悅無憂終身護理保險”這一款產品的保費收入就達到了13.39億元,給去年總保費貢獻了近乎八成收入,成為當之無愧的產品銷售冠軍。
同時,2024年這三款護理險合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3.96億元,在前五位保險產品總保險業務收入中占比高達94.62%,而2020年同期數據則為保費收入0.17億元,占比僅為22.04%,兩項數據均翻數倍有余。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目前護理險市場規模較小,發展相對滯后,這就意味著瑞華健康向護理險市場要增量的空間可能會受到一定限制。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護理險市場規模僅為617億元,而去年我國健康險保費規模達9774億元,也就是說,全行業商業護理險保費規模僅占到健康險保費收入的比重還未突破10%,僅在6%左右徘徊。老百姓的養老支出預期不足以及養老意識的單薄,是構成商業性護理險受到市場冷落的客觀原因。
此外,近年來市場上打著“護理險”旗號的產品,實則更接近儲蓄型壽險,是當下專業健康險公司發展中短存續期業務的一大抓手,而真正聚焦長期照護風險的護理保險仍屬稀缺。
這一點也在瑞華健康身上有所體現。《每日財報》注意到,瑞華健康推出的“瑞華頤悅無憂終身護理保險”、“瑞華頤樂無憂終身護理保險”、“瑞華頤康保終身護理保險”雖名為護理險,實則其核心賣點仍在于現金價值增長。
基于上述分析,可見瑞華健康陷入了盈利難企穩、償付能力下行、高度依賴單一渠道和產品規模受限等重重挑戰,同時其還需要面對不僅包括人保健康、太保健康、平安健康等頭部專業健康險公司的激烈競爭,而且也要時刻提防不少來自背靠國資背景實力不容小覷的中小險企來搶食瓜分健康險市場“大蛋糕”。
因此,于當下的瑞華健康而言,就需要尋求更多的突破點,才能持續提升自身業務經營效益。于是,我們看到該公司在今年隆重啟動了3.0 Pro特色化經營發展模式,全力打造“管理式健康險”新業態。
據悉,該模式以健康保險為基石,集健康風險管理、健康服務管理、財富管理三大功能于一體,通過融合創新保險產品與健康管理、賦能應用數智系統、整合變革客戶服務模式與生態資源,構建起具有獨特品牌形象、高頻服務廣大客群需求的特色化經營管理體系。
可見,目前瑞華健康正在摒棄傳統的經營模式,轉而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戰略迭代升級和體系搭建,這對于前文所提及到的一批技術出身的管理者們而言,或許在戰略實施和持續推進上更能游刃有余。那么接下來成效究竟會如何,能夠反哺于業績穩健增長嗎?還需交給時間和市場來驗證。
丨每財網&每日財報聲明
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表達的信息或者意見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侵刪。
內容投稿:[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4607577
手機(微信):15650787695
投資者交流群:公號內留言微信號,由群主添加入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